沛县古时因沛泽而得名。
据《水经注》记载,尧时裴姓“裴泽”。 相传,唐尧帝时期著名学者许攸,拒绝接受尧赐予他的皇位,隐居沛县。 舜时,沛地称六国,为尧之子九期的封地。 夏禹时期,沛地有刘、薛两国。 商唐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沛县称沛国。 周末,沛地名为“沛邑”,属青州。 周南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卫三国联合灭宋,将领土分为三部分。 楚得沛地为郡,置郡守。
秦统一六国后,沛县隶属于泗水县,受县管辖。
培泽的意思是沼泽,是有水有草的低洼地。 《公羊传·西公四年》:“于是东归,困于沛泽。” 何秀曰:“草刺曰沛,渐增之刺曰泽。”
沛县又称“小沛”,以区别“大沛”。
西汉建立后,在泗水县南置沛县,县治迁至项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北)。 汉武帝时期,沛县为豫州刺史署沛县所辖县。 当时沛郡的辖区相当于安徽省淮河以北、今安徽省西淝河以东地区,以及今江苏省夏邑、永城、丰、沛地区。河南省,故称“大培”。 当时沛县的疆域很小,只相当于今天沛县的西部和南部地区,所以被称为“小沛”。 东晋时期,沛郡改称沛国,辖21县。 沛县是其下属县之一。 汉末,刘备任豫州牧时,曾定居小沛,即指此地。 南北朝天宝元年(550年),废沛县,改沛县为彭城县,改称沛县,仍治至今。
沛县自古就有“千年龙的飞地、世代帝王的故里”的美誉。 公元前209年,沛人刘邦挥剑奋起,灭秦、楚,开创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 沛县因此被誉为世界汉文化的发源地。 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藏有高价值文物2000多件,其中以泗水阁、大风阁碑最为著名。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取得伟大胜利。 返程途中,他经曲阜绕道回到家乡沛县,在沛公设宴款待乡亲。 并选拔了120名能歌善舞的年轻人载歌载舞,为晚宴助兴。 刘邦一边喝得酩酊大醉,一边思考着创业的不易,以及保持成功的不易。 回顾往事,他感慨万千。 他情不自禁,在楼上翩翩起舞,唱起了永恒之歌《大风歌》。 歌曲是这样唱的:“风吹云飞,壮士海归故里,勇士守四方。” 《风歌》是刘邦的真情实感。 除了衣冠楚楚归家的意义外,还充满了历练和历练。 战争、死里逃生、成功、渴望人才等都有多种含义。 虽只有三句,但气势磅礴,豪放雄浑,情感真挚,自然流畅。
刘邦离开沛县后,沛县人民修建了歌风台以示皇权,并在台上刻了歌风碑。 两千多年来,由于战乱和洪水,格峰塔屡遭毁坏和重建。 几乎历朝历代都建有多格风塔和格风碑。 1989年,沛县人民政府再次修建阁风阁。 亭内立有汉代宋体碑和元代仿碑,并请书法家刻有“大风歌”三字碑,再现了“大风歌”。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