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为何盛行“桃文化”?——专访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龙

——独家专访吐鲁番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龙

作者 马晓东

新疆吐鲁番地处丝绸之路的心脏地带,接受着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其自身的社会面貌和居民的生活习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桃树的栽培和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出土的文献中也有体现。 吐鲁番文献如何记载吐鲁番的“桃文化”? 后者对吐鲁番地区有何影响? “桃子与葡萄”的关系如何体现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聚焦吐鲁番桃文化,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对吐鲁番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龙进行了专访。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 小编:桃树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新疆吐鲁番的文献中有记载。 中国新疆出土的桃遗迹有证据吗? 吐鲁番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

王龙:唐熙州时期,新疆吐鲁番盆地就已经种植和利用了桃子。 对穆尔图克赛伊舒堡出土的桃核进行了碳14测年。 时间为距今1345±25年,即唐朝西周时期。 桃仁的考古遗存更有力地证明了吐鲁番地区桃文化盛行的历史。 例如,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了许多瓜果文物,主要有葡萄、核桃、梨、桃、杏等。 在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和木尔图克赛依树堡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许多桃石、杏石、枣石等。

历史文献中关于吐鲁番产“桃”的记载很多。 魏晋至隋唐,对吐鲁番物产的记载大多是“地多岩石,气候温暖,五谷又熟,宜蚕,多果”。 。 关于“五果”,文献大多解释为中原地区最常见的五种水果,即桃、杏、李、枣、栗。

吐鲁番出土的许多文献记载了“桃”的文化信息。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了许多纸质文献,记录了吐鲁番盆地从魏晋到盛唐的历史,其中就有关于“桃”的记载。 有的文献只写“桃”字,有的文献则写“桃”、“桃”、“番桃”、“葡萄”。 例如《高昌霞寺葡萄园券》中提到“寺浮桃园”; 《唐贞观十四年喜州高昌县李时柱等户》第2号记载“桃地二亩拾阶”。

吐鲁番桃花盛开,让游客陶醉。刘健 摄

中新社 小编:对于吐鲁番文献中描述的“桃子”,学术界经常存在“桃子与葡萄”之争。 你怎么认为?

王龙:对于吐鲁番文献的记载,学者们确实有不同的解读。 有学者认为文献中有关桃子的记载均指葡萄; 另一些学者认为,文献中的“桃”、“蟠”、“桃”字均指向“葡萄”,单独出现的“桃”或“桃”字则指向“葡萄”。 指“桃树”或“桃子”。

至于具体解释,我认为需要结合出土文献的上下文。 我们不能简单地讨论个别字词的走向,更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历代学者对吐鲁番文献的研究成果来看,唐西周时期吐鲁番就种植桃树是事实,当地民众也普遍接受了吐鲁番赋予“桃”的特殊文化内涵。中原地区。

中新网 小编:“没有桃子就活不下去”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文化,被我们的祖先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桃文化”如何影响新疆吐鲁番地区?

王龙:“没有桃子就活不下去”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相信桃木可以辟邪,于是就制作了一些桃木制品来趋吉避凶。 常见的有桃符、桃剑、桃图、桃梗等,名称不同,用途和用途也略有不同。 汉代有劈桃树、做“桃符”以辟鬼的习俗; 桃茎是用桃树枝制成木叉。 有的会写上祈福消灾的文字,每年正月初一都会插在树上。 放在门前可以辟邪。 早期,也有将桃花爱好者与死者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葬在坟墓中的情况。 桃俑是用桃木制成的,削成人形,在眉毛、鼻子、嘴巴、衣服等处用墨画,从用途上来说,可以放在门上辟邪,也可以放在门上辟邪。可以作为桃花葬于墓中。

吐鲁番著名的阿斯塔纳墓出土了一块桃形木匾,插在一座小墓的土封顶上。 长21厘米,厚1.1厘米。 木牌正面上部用墨线画出眉毛、口鼻,形似人形。 下部有两行保存完好的墨迹。 背面下部可见三行文字,上书:“桃人可守张龙”。 有一墓室。 东干(前),【南】莫,北莫。我曾与我的祖先和后人以及毛(毛)在一起。 不许你像国王一样到处乱逛。”根据墨书的内容,我们得知墓主名叫张龙乐,桃人的神圣使命是守护墓主在异世界的住处(墓)守护),而这个墓地原本是墓主和他的祖先生前选择的,是为了希望能够让家族的子孙兴旺发达。

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的桃树碑。受访者提供

阿斯塔纳古墓中发现的桃形木碑,是中原桃文化对吐鲁番地区影响的具体例证。 从一颗小小的桃核就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是长期的、广泛的、深刻的、具体的。

中新社 小编:吐鲁番地处丝绸之路的心脏地带,接受着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其自身的社会面貌和居民生活习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吐鲁番文献中“桃子与葡萄”的关系如何体现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王龙: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葡萄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一般认为,欧亚葡萄是公元前138-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沿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 在吐鲁番阳海古墓中,考古人员出土了一根保存完好的葡萄藤。 这一发现将吐鲁番葡萄种植的历史推至距今约2500年前。 当时,洋海人已经认识并掌握了葡萄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这说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葡萄栽培就已经传入中国。 这也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例证。

吐鲁番阳海墓出土的葡萄藤。受访者提供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葡萄干遗骸(唐熙州时期)。受访者提供

此外,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中还发现了一幅带有《庄园生活图》的墓室壁画,清晰地展示了金唐时期吐鲁番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情况。 这说明葡萄种植和酿酒已成为当时吐鲁番地区农耕生活的一部分,也进一步验证了古代高昌酿酒的历史记录。

中国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展品及庄园生活画。马惠平 摄

桃的栽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物证和历史文献,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它起源于中国,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亚大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观察并记录了桃树的生长规律和物候。 《礼记》有“(仲春)雨始,桃花始开”; 《诗经》也有“赠我桃,报我李”的好诗句。 从历史文献、出土文献以及出土的桃核器和桃木制品来看,晋唐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吐鲁番盆地的先民就通过丝绸之路的便利,引进栽培了桃树。 还吸收的还有中原传统文化赋予“桃”的引申意义。

中新社 小编:吐鲁番的桃树种植历史和“桃文化”在中原地区的长期传播是否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双花”模式?

王龙:吐鲁番种植桃树的历史事实和中原地区的“桃文化”在吐鲁番早已流行和传播。 这体现了吐鲁番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包容、融合、凝聚的优秀文化品质。 这也直接反映了中原。 现实是,文化早已扎根西域、哺育西域、拓展西域。

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是多元一体的,土壤深厚,根系丰富。 多种史前文化相互交汇、交融,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历史上,中原和西域各民族不断交往、交往、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

中华文明的演进实际上是多种文明融合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双花”模式。 中国是核心,花的心脏; 核心向KTV辐射扩散,KTV向核心汇聚。 核心与KTV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水相连、形影不离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受访者简介:

王龙现任吐鲁番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先后参加或主持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吐鲁番长城资源考古调查与发掘、吐鲁番巴斯哈石窟考古发掘、轮台卓尔库特古城考古发掘、吐鲁番叶木什墓地考古发掘、吐鲁番嘎依墓地考古发掘。 吐鲁番以西景教遗址发掘、考古发掘等多项工程。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丝绸之路出土珠子的成分体系及制作技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嘉邑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整理与研究”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吐鲁番升金殿墓地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 出版学术专着《高昌石窟壁画吐峪沟石窟白描画集》。 撰写考古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