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陈碧婷吐槽电影票价太贵的人,今年好像变少了

今年抱怨电影票贵的人似乎少了。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春节期间,电影票均价不足50元,低于前两年同期。 以价换量奏效,观影人数逆袭,打造“史上最强春节档”。

事实上,持续多年的电影票价上涨趋势也将在2023年被中断。2016年电影票价平均为33.32元,2024年一路上涨至42.23元; 2023年仅小幅上涨至42.28元。

春季档期一直被视为全年电影市场的风向标。 价格稳定后会下调。 背后的原因是影视行业尚未重新建立良性循环,市场缺乏优质产品供给,对观众的吸引力下降,所以不得不推出。 量价策略。

但从长远来看,电影票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当电影票价稳步上涨的时候,才是电影行业真正走出低谷的时候。

电影票真的降价了

近年来,每到春节前后,大家都会感叹电影票太贵了。 今年也不例外,网上到处都是人们表达对这种高消费的无奈。

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一个中心县城,只有两家电影院,中影+万达。 春节假期电影票基本都在50元以上,热门电影的黄金场放映接近百元。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观众的票价可能存在差异。 但总体来看,今年春节电影票价实际上有所下降。

电影最新票房_最新电影_电影最新实时票房

大年初一一直是近年来电影院最火爆的时段。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这一天,电影市场总票房13.45网络投稿,平均票价50.6元,低于2024年的56.0元和2023年的53.2元。

接下来几天,电影票均价稳步下降。 节后回落至45元左右,与近年来电影票整体均价相近。

2024年农历初一至初七,电影行业总票房73.36网络投稿,平均票价49.32元; 2024年和2023年同期,平均票房价格分别为52.28元和52.01元。

以具体电影为例,今年元旦观看最热门的《飞驰人生2》平均花费51.0元; 去年同期最火的《流浪地球2》,同期均价为54.5元; 前年的《长津湖水门大桥》同时售价为57.4元。

每个人的身体感觉和统计数据之间的温度差异首先来自于地域和时间的差异。 春节期间,一二线城市电影票价相对稳定; 由于低线城市电影院和银幕数量有限,春节期间人潮稀少,一转为人潮涌动。 电影院自然要在这个最火爆的时期推高票价,这样就大大发财了。

此外,这种差异还来自于互联网中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一些认为电影票贵的人往往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相对更容易获得关注; 相反,没有人发帖,也没有人阅读。

还有消费降级

2023年,消费市场最大的主题是消费降级。 衣食住行多个细分行业开启降价模式。 零食大卖场、折扣店已成为零售业最流行的概念。 就连此前高高在上的白酒行业,也在推出中低端产品,以抵消高端收入的增长危机。

这种整体消费趋势与电影行业的低潮期不谋而合。

2018年电影行业迎来调整期,又遭遇三年特殊时期; 市场由秋入冬,对行业造成系统性打击。 华谊兄弟、万达电影、博纳影业等龙头企业都经历过“性困境”阶段。

电影最新实时票房_最新电影_电影最新票房

由于电影行业制作周期长,极其依赖行业的正循环。 过去几年电影公司没赚钱,投资下降,导致这两年市场缺乏优质内容供给——内容是电影产业的核心。

去年电影市场的整体表现好坏参半。 从时间上看,呈现出典型的高开低走走势。 春节档、暑期档大放异彩; 9月,快到垃圾时间了,11号摊直接失败。

这是因为,暑期档过后,电影市场缺乏真正的爆款产品,影响了观众的电影消费欲望。

电影票价与电影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以今年春节为例。 新年第一天上映了七部电影。 《火爆》、《飞驰人生2》等主力产品均价均在50元以上。 最脆弱的就是《黄皮:天上的财神猫》。 ,只需40元。

在产品力整体下滑的背景下,电影行业只能降低票价,用价格吸引消费者,尽可能维持市场局面。

最终,从整体上计算,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平均票价已经停止了增长势头。 全年总票房542.04网络投稿,同比增长80.0%。 观影人数12.82亿人次,同比增长80.06%。 平均票价为42.28元,较2024年的42.23元仅上涨0.05元。

这一策略持续到2024年农历新年期间,引发了一个不寻常的信号。 降价达到了预期效果:今年春节期间,虽然电影产品的口碑和预期表现不及去年,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正月初一至初七观影人数达1.49亿人次,高于上年。 较去年同期增长3.04%。

以价换量的成功、春节档与情人节档的融合、假期时间的延长,共同促成了“史上最强春节档”的势头。

涨价仍是大势所趋

很多人抱怨电影票价太高。 对比十年前,9.9元看一场电影轻而易举。

电影最新实时票房_最新电影_电影最新票房

2013年左右到2017年,是电影市场的特殊时期。 电影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银幕数量、院线数量、行业票房都在稳步增长。 电影公司也正处于业务上升期。 整个行业都希望尽快做好大数据,让大家都高兴。

当时,也是猫眼、淘票票等互联网票务平台的成长期。 移动互联网烧钱模式的引入,让票务报销成为他们吸引消费者、攻克电影产业链的终极利器。

最疯狂的2015年,440网络投稿的总票房中,约有3至50网络投稿来自门票补贴。 市场龙头猫眼2015年至2017年销售及营销费用分别为15.21网络投稿、10.28网络投稿、14.20网络投稿; 2018年,业内预计其门票补贴达到13网络投稿。

后来,随着行业监管的介入,门票补贴逐渐退去,电影票价格开始上涨。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平均票价跌至33.32元的阶段性低点,随后逐渐上涨。 2024年至2023年分别为40.50元、42.23元、42.28元。

其中,2017年至2019年春节首周平均票价分别为37.75元、39.64元、44.53元; 2024年至2024年分别为48.52元、52.28元、52.01元、49.32元。 可以看出,2019年和2024年春节期间电影票价涨幅最大,且该时段观众投诉较为严重。

但2023年的稳价和2024年初的降价只是电影行业因产品供应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从市场规律来看,电影票越来越贵,这是长期趋势。

一方面,电影市场的成本越来越高。 即使有了Sora、Sora等AI工具的帮助,影视制作成本也可能会呈下降趋势。 但作为一种注重体验的业态,电影发行、放映等环节的费用依然巨大。

此外,在仰望星空、落地落地之后,电影市场已逐渐进入存量时代。 院线、票务平台、电影公司已经进入相对稳固的市场格局。 上下游产业烧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后,将从投资期进入利润实现期。 这是市场规则决定的,也是垄断地位的必然选择。

所以,请珍惜今年春节前后的电影票价。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