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热点辨析)

一百年弹指一挥间,一百年波澜壮阔,一百年沧桑沧桑。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公路和铁路、桥梁和隧道、机场和码头……它们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诠释了中国交通的发展。

放眼全国,已形成主干支线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241个民用机场组成的航线网络越来越密集。 “八横八纵”高铁网也从蓝图走向现实。 这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成为伟大祖国领土上的大动脉,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出行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关键支撑,为建设交通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两列“复兴号”高铁在北京高铁段整装待发。刘家豪/光明影业摄

新华社港珠澳大桥一景

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如今,从空中俯瞰祖国,公路、铁路、水路等纵横交错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密集分布在祖国的南北,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然而,建国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有2.2万公里; 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民航航线只有12条……我国公路交通极其落后,人畜是主要交通工具。 方式下,运输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在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道路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受到重视和优先考虑。

“要想富,先修路。”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交通服务能力达到较高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发挥了“先锋”的作用。

为了让公路通达祖国各地,1950年起,11万筑路部队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青藏、昆仑山等地修建公路。 川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铁、高速公路、城轨运营等交通运输方式取得了快速发展。 机场数量和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更快。”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晓东表示,今天,我国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较1949年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高速公路、高铁成为亮点。我们闪亮世界的名片。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 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1万公里。 里程排名全球第一; 我国有民航认证机场241个,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通用航空机场27个; 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214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占泊位总数的11.7%,居世界第一...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整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为国家交通运输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 也正在逐步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张晓东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快建设交通运输强国作出了专门部署。交通强国,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安全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强国,要当好“交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交通运输_运输交通工具英语_运输交通部官网

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放在第一位

从“用双脚丈量”到“有河的地方大家都坐船,有路的地方大家开车”,从乘坐时速43公里的蒸汽火车到体验“复兴号”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百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老百姓正在分享交通发展的红利。

“来北京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回到哈尔滨,心里还是挺兴奋的。” 今年五一假期,39岁的张欣从北京乘坐高铁回到家乡哈尔滨。 1198公里的路程只用了四个多小时。 据张欣介绍,他从2000年上大学起就来北京了,由于以前北京到哈尔滨之间只有普通动车,所以花了近30个小时才到家。 “当时假日列车硬座车厢过道上挤满了人,我去厕所都出了一身汗,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京哈铁路于1930年建成通车,是我国最早修建的干线铁路之一。 也是长期支撑国家建设的东​​北钢铁运输大通道。 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发展全面加速。 2006年12月,随着中国大陆试验性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沉客运专线,与京秦铁路、京哈快线哈沉段合并,形成第二代高速铁路。京哈铁路。 动车组列车将从哈尔滨开往北京。 时间缩短至8小时以内; 今年1月22日,京哈高铁全线竣工。 北京至哈尔滨最短运行时间缩短为4小时52分钟。

“京哈铁路的不断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旅客正在以更加舒适的方式踏上旅程。”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健表示,随着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服务能力空前释放,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改革发展成效显着。已实现。

数据显示,建国初期,我国客运总量仅不足1.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为155亿人公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运市场的放开,客运量快速增长。 尽管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2020年客运总量为96.6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为19.25143亿人公里。

从模式看,202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2.0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266.19亿人公里,分别是建国初期的21倍和64倍; 道路商业客运量68.9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4641.01亿人公里。 ,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81倍和583倍; 2020年,民航旅客发送量4.1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311.25亿人公里,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47倍和3411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旅客数量增加的同时,我国交通运输业也提供了日益优质的出行服务,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孙文健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向交通强国迈进。

交通运输_运输交通部官网_运输交通工具英语

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创新力量

从“穷无能”的交通基础设施,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国产盾构机……交通不断发展的背后,也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坚实保障。

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发车。

“‘复兴号’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高铁动车组技术进入了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新阶段,实现了我国从先进高速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铁路技术。” 中国铁路科学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张波表示,“复兴号”的254项重要标准中,有213项是中国标准。 此外,11个系统96项主要设备也采用中国统一标准和型号。

与“复兴号”一样,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大国重要武器”——国产盾构机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地闪亮的“中国名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技术水平不达标,我国铁路、地铁等隧道开挖只能依赖国外进口的盾构机。 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维护费用也非常昂贵。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于2008年研制出我国首台复合土压平衡盾构机,2010年研制出我国首台硬岩盾构机,2015年研制出我国首台硬岩盾构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并连续三度刷新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纪录。”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工作人员王伟介绍,去年9月,“中铁” 1000”盾构机在郑州下线,从0到1,再从1到1000。中铁装备集团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年。

“‘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交通运输行业将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加快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打造先进、优质的交通运输系统。实用化运输装备体系,推动集装箱化、货车化、标准化装备的应用,推广自动化码头等设施设备的应用。”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阶段,其意义和作用非常重要。 交通运输部门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发展,助力行业共同发展,结合试点建设推动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建设交通强国,推动智慧交通高效有序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6月15日第05页)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