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了,有这样一条悄悄冲到热搜第一名的词条——
#下班后微信办公算加班吗#
虽然只有一句话,却给工作站的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刷过评论区,上班族的心情似乎是一样的:
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方便了我们的日常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利用即时通讯,让员工随时上班候班,通勤和通勤的界限变得模糊。
这种“下班好像不休息”的状态,引来了不少网友吐槽:
公司经常在下班后召开线上会议,分配待办任务,对接项目细节,询问工作进度等,因为工作基本可以在线完成,占用的休息时间或多或少难以形容,导致自己每天处于无形的加班状态。
确实,由于不需要亲自上班,很难通过打卡时间直观地反映加班的事实和持续时间,申请加班费更是难上加。
看不见的加班,让上班族有说不出的辛苦,确实延长了工作时间,但回报却是“看不见的”,不被认可。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给出了答案。
李女士于2019年4月1日加入北京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操作员,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李女士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后来,由于加班,双方发生了劳资纠纷。
李女士提交了《假日社区公众号值班表》、微信聊天记录、钉钉考勤记录,称自己经常在下班或节假日使用社交软件与客户和员工交流,公司应支付她的加班费。
公司认为,李女士在休息日值班时,主要负责回答客户群中客户偶尔提出的问题,不加班。
对此,一审法院驳回了李女士的工时津贴请求,理由是双方约定了不定期的工作时间制度。
李女士对判决不满意,不服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虽然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实行不正常工作制,但公司并未获得不定期工作制的批准。
根据对李女士提供的微信记录、《假日社区公众号值班时间表》等证据的分析,公司将她安排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下班时间。员工支付大量劳动内容,或者使用社交软件定期固定工作,明显占用员工休息时间的,应当认定为加班。
最终,法院判令公司向李女士支付加班费3万元。
不少网友表示支持判决,也有网友决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李女士维权历程,让我们对如何保护休息权有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要有维权意识。
李女士加入公司时,虽然公司与她约定了不定期工作制,但根据劳动部《实施不定期工时制度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的企业审批办法》,企业实施不定期工时制度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必须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部门。
换言之,如果公司没有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只是口头约定不定时工作制,法院不会支持,这不能成为我们无底洞加班的理由。如遇超合理情况的重度无形加班,可先与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联系,了解用人单位是否有权决定不定时加班,以便日后合理维权。
劳动人事调解仲裁网也发布了一个典型案例。某公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利用其支配地位,要求员工签订一份协议作为合同的附件,其中包括“我自愿申请加入公司的奋斗者计划,放弃加班费”。
半年后,张员工辞职,要求公司支付加班费。
仲裁委员会认为,公司侵犯了员工在工资报酬方面的权益,最终裁定某科技公司应向张某支付加班费。
因此,无论是口头同意不定时工作,还是自愿加班的协议,都不能作为雇主逃避法定责任的挡箭牌。
其次,还有确定加班的标准。
随着即时通讯软件的便捷,工人的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许多工作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在线进行,不必局限于固定的工作地点和办公室工作站。
因此,关于是否加班的确定问题,在上述案件的二审中提到:
“不应仅仅因为员工不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工作而拒绝加班,但工作场所的概念应该模糊,加班情况应通过综合考虑员工是否提供实质性工作内容来确定。
在诉讼中,李女士在非工作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工作,超出了普通简单沟通的范围,开展了实质性工作,因此二审法院认可了李女士的加班工作。
目前,一些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判断“下班后返回微信”是否为加班的标准:下班后使用微信处理工作,如果连续一致,可以视为加班。
在案件之外,李女士并不是唯一一个隐形加班的人。
咱们来聊聊工作组,一组一组,大组外有小组,部门组外有项目组,群里新员工要欢迎,老员工要辞职感谢相遇,领导要来表情符号三件套玫瑰咖啡表扬,项目有新进展要及时通知......
地方
但是,以上其实并不是实质性的工作成果,很难像李女士那样被判断为加班。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我不去上班,不和领导面对面,那我就不能假装看不见,直到上班时间我都做不到
但现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有网友站出来表示,在连续加班的情况下,领导还要求她在休息日安排工作。她半天都看不回去,结果接到了领导的一连串电话,心里也安不下来。
当工作被“捆绑”到生活中,当领导习惯了移动办公时,很多人只能变相加班。
根据 2024 年职场加班状况调查报告,只有 15.3% 的人明确拒绝下班后重返工作岗位。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人都遭受着无形的加班之苦,但很多人在下班后仍然被动地关注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在实践层面上,员工在休息时不敢回应加班要求,生怕招来领导的批评或冷遇,但接受无形的加班,难免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和家庭生活。
此外,隐形加班的矛盾有蔓延的趋势,从雇佣关系、上下级之间到同事之间。
有的人谈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些任务和工作环节需要匆忙,还涉及到其他同事的协调。
“如果流程卡在我身上,我真的觉得不好意思让其他同事等着,所以我们只能互相体谅。”
但需要明确的是,移动工作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和速度,而不是无休止地放弃个人时间。
加班的原因往往是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分配不合理,依靠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在应该休息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直接影响到个人情绪和工作状态。
在线加班何时关闭?
在数字移动时代,面对日益普遍的隐形加班现象,《法治日报》就此问题咨询了相关专家,有专家建议我国劳动法应考虑引入“离线权”。
“除法律或协议要求外,劳动者有权在非工作时间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沟通或处理工作事项,不得因此而受到不利待遇。”
到了下班时间,我们有权下线。当领导在休息日突然发来“你在吗?”时,我们可以保持沉默作为回应。
但是,这件事也需要企业自觉尊重员工的线下权益。休息一下,不要打扰。
引用:
1.【以案例普法】“微信办公室”下班后算不算加班?
2. 案例研究 |如果雇员和雇主签订了豁免加班费的协议,他们是否可以要求支付加班费?劳动和人事调解和仲裁:
3.《2024年职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
你有没有过看不见的加班?
编辑将从本文中选出1条发自内心的留言,赠送2023年第17期《青年文摘》杂志1份~
本文由作者撰写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