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历史沿革

临泉,古称沈地。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被封于此,建沈(子)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寝县,西部置平舆县。

汉改为寖县,同时在西部置鲖阳县,在今鲖城置鲖阳侯国。

东汉永建元年(126年)封刘显为阜阳侯,置阜阳侯国;还置有平舆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褒信县置沈州,把原褒信县分为鲖阳县和沈丘县。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在今县东南部置高塘县,六年废,入汝阴县。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废鲖阳、沈丘两县交入汝阴县。

唐朝神龙二年(706年)分汝阴复置沈丘县仍属颍州。

北宋属京西北路顺昌府管辖。

明初,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入颍州,属凤阳府。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成立安徽省,沈丘镇属安徽省颍州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安徽淮北设淮泗道,临泉地方属淮泗道阜阳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存县,临泉仍属阜阳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阜阳县西乡设立新县,因县城濒临泉河,故名临泉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正式成立临泉县,驻地沈丘集,属安徽省第七专员公署。

县下设三个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查区。

民国三十六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7年-1949年)分置临泉、泉南、泉阳3县和临泉市,统规豫皖苏区四地委、四专属所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将临泉、泉南、泉阳3县和临泉市撤销,恢复旧临泉县界,成立新的临泉县。

1952年起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起临泉县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1996年起属安徽省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