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历史沿革

夏,为禹贡豫州之域。

商,为汤都,称北冡。

西周称漆邑。

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秦,属砀郡;汉初,分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

三国时,属魏谯郡山桑县。

东晋侨置蒙县,仍属谯郡;南北朝时,属宋山桑县。

南齐仍为山桑县;北魏皇兴元年(467),废山桑县建置涡州,在漆园故城建置涡阳县;梁大通二年(528),梁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东魏武定八年(550),置南谯州,并山桑、蒙县为蒙郡。

北齐复称蒙县;隋开皇十六年(595),称淝水县;大业七年(611),改淝水县为山桑县;唐天宝元年(742),正式定名为蒙城县。

此后,虽归属屡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未变;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宋代,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元代,属总管府安丰路。

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清代,先后属亳州、颍州;1912年,属安徽省寿州。

1914年6月,属安徽省淮四道。

1928年3月,直属安徽省。

194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泗县)行政督察区。

1938年6月,属安徽省第三(阜阳)行政督察区。

1944年12月,蒙城县北境归宿蒙县,属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1945年12月,宿蒙县属华中区第八行署。

1947年6月,宿蒙县属豫皖苏区第三行署。

11月,县南境归蒙城县,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涡阳4个边区县,设蒙城县,原蒙城辖区恢复,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4月12日,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1996年,撤销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地级阜阳市,属安徽省阜阳市。

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地级亳州市。

蒙城县划归亳州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