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水峪村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根据这些石碾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
姚广孝墓塔,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日伪时期,此塔被盗。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墓塔整体结构匀称,塔身上的花卉图案别致,
广智禅寺为房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坐西朝东,现存观音宝殿,南北9米,东西8.5米,内顶穹隆式,外顶攒尖式,石券门,门眉石额楷书“观音宝殿”。殿后有和尚塔一座,石塔,方形须弥座宽3.4米,高2米,中间为覆钵式,前有翕门,上为相轮,通高4米。石塔后是一块台地,高与观音宝殿顶相同。观音殿于1995年进行局部修缮,2024年全面修缮。庙一座,碑一通,塔一座。“勑赐广智禅寺”碑,方首方座额楷书,碑高1.73米,宽0.74米,厚0.18米。碑座残高0.41米,宽0.86米,厚0.47米,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豆各庄塔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崇各庄村西约200米的台地上,始建于明代,八角形,通高约15米,塔基的须弥座束腰间,八面砖雕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的八宝图像,座上端为上下3层砖雕莲瓣,塔身八角柱形。东面辟券门,其它各面分别开设砖雕的假门、假窗,塔身之上是9层仿楼阁建筑,第l层檐下装饰斗拱,其它每两层榴之间做成仰、覆莲瓣,檐子为叠涩式,塔刹由下大上小的两层砖雕莲花组成,这座塔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莲花装饰的成分多,整个塔由座上?层莲花托起,每两层檐中央又装饰上下对称的仰覆莲瓣,共有8层之多,再用莲花封顶。
奕绘、顾太清庄园及园寝,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上万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于2024年8月27日经北京市政府审议正式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初为清乾隆皇帝第五子永琪之孙奕绘贝勒和侧福晋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的庄园,奕绘、顾太清死后改为园寝。民国时期部分建筑损毁,现存杨树关、第一桥、宫门、山堂(后改为享殿)、霏云馆、清风阁、墓冢、东坡小石城等遗存。对研究清代庄园和园寝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价值,也见证了清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常乐寺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坐落于明代司礼太监王安庞大的墓地中,地域开阔,有林有园。始建于辽寿昌年间,现在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明代重建的常乐寺有四重殿宇,前有山门,四周有院墙。清民国曾进行过修缮。现存东西山门两进殿宇,东、西、北三侧围墙。坐北朝南。占地约9000平方米。高达7一8米的石砌围墙呈半圆形,南侧,东、西两侧各有过街楼。今只存第一进、第三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