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文化旅游景点

八大处公园

八大处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精品公园,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南麓。八大处公园为太行余脉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所环抱。方圆253公顷,最高峰海拔464米,植被覆盖率97.4%。冬季山暖风和,夏季凉爽宜人。八座古刹即指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分别创建于唐宋元明各朝,经历代重修,迄今古建筑群仍保存完好。八大处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有三处。一为灵光寺,中有巍然耸立的佛牙舍利塔、沧桑古朴的辽代画像千佛塔基、锦鳞嬉戏的金鱼池、气象恢宏的“罗汉墙”与“心经壁”。二为大悲寺,大雄宝殿中有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塑造的十八罗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三为布局严整的香界寺,佛像供器齐备。尤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庵、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位于西郊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之间,三峰环抱古刹8座,人称“西山八大处”、八大刹,是首都著名的风景区。8座右刹依次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长安寺位于翠微山西南隅山脚下,建于明代。寺坐西朝东,前后两殿。前为释迦殿,后为娘娘殿。长安寺向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佛像凭几而坐。华人仪容,姿态迥异于他寺,还以奇花名树著称。灵光寺在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寺依山而建,登上20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大殿后的佛牙舍利塔,高5l米,八角十三层密檐,配以碧瓦金刹;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佛牙舍

西山八大处(证果寺)

证果寺位于八大处公园内。虽说是八大处中的最后一处,但并不是地理位置最高的。证果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名“史陀林”,已有1300多年历史。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离寺门10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潭”。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寺内大雄宝殿以西有一院,院门为宝瓶形,青石制作,门两侧刻有对联一副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小院以西有一宽大敞轩,名“招止亭”。内嵌一碑《秘摩崖招止亭记》。敞轩以北为秘魔崖。证果寺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离寺门10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潭”。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山门之上石额镌有“古刹证

西山八大处(大悲庵)

是北京八大处的第四处寺院,原名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距今九百余年。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五个大字,字体健劲,是康熙大帝御笔。寺额下是汉白玉券门,自下而上对称浮雕白象、雄狮、腾龙、翔羊;门楣正中雕饰着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鸟喙,是佛经中大鹏金翅鸟的应化形象。券门两旁是石雕花窗,饰有蘷龙和忍冬草花纹,优美而庄重。两侧正脊门楼造型也很精致。山门殿内居中是“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

西山八大处(宝珠洞)

是北京八大处公园的第七处寺院。宝珠洞位于平坡山顶,创建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该寺高居于平坡山绝顶。出六处北便门,沿石阶小径西攀一里多路便可到达。路边遍植黄栌、火炬等林木,春夏青翠欲滴、深秋殷红夺目。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欢喜地,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可见一天然巨石赫然路旁,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珍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固此该洞以宝珠命名。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

西山八大处(香界寺)

位于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于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现存建筑多马明清遗物

西山八大处(龙王堂)

是八大处的第五处寺院。明末清初时此处并存着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龙王堂。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间;后者建于清顺治二年,清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龙泉庵坐西朝东,寺门为硬山正脊门楼,青石匾额上刻着“龙泉庵”三字。进入寺门便是一雕栏方池,池壁以青石围砌,分外坚固洁净。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鉴。它源自龙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经方池西壁石龙头口泻出,细流如注,经年不息。这水便是远近闻名的“龙泉”。这“龙泉”之水甘醇清冽,无半点污尘。昔日有位自号“锄月老人”的隐士曾作过一首七言古风《甜水歌》赞美这龙泉庵里的“龙泉”水,《甜水歌》一下子传唱遐迩;“龙泉水”一时间名动京城。院西有殿堂三楹,前有卷棚抱厦一间。殿厦构造都很精良别致。厦下有抱柱联曰:“威镇蛟

西山八大处(长安寺)

长安寺,是八大处的第一处寺院,又名善应寺和善应长安禅林。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后经清顺治十六年、清康熙十年两度重修,堂阁寮舍日臻完善、佛像器属一应俱备,遂成为明清时期西山诸寺中的一座名刹。五百年后的长安古刹仍保持着昔日的建筑格局。寺朝东向、两进四合。有正殿三楹。由东向西依次为伽蓝殿,三世佛殿和观音殿。配殿三十间,分列于正殿两厢。两院由三世佛殿左右两月亮门贯通。布局严谨和谐;建筑精良宏丽,既有明代建筑特色的遗风,又为清代建筑官式做法之典范。长安寺院中空地旧时曾是果园菜圃,如今已为紫荆、紫薇、玉兰等珍稀花木所取代。花季时节,入寺作闲庭信步,百花争荣景象常使人留连不已。三世佛殿前有两棵奇松,虬根霜杆,枝繁叶茂,传说是元代的铅松,据说有“松树

西山八大处(灵光寺)

北京灵光寺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铜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院西南有一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中有子午莲,锦鳞游弋,鱼盈尺许者众多。池畔有辽代“招仙塔”塔基一座,又名“画像千佛塔”,此塔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后寺内僧人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石函。北行过一回廊为原卧游轩、居士院及方丈院。现方丈院中有1958年所建佛牙舍利塔,塔中舍利阁内以纯金七宝塔供奉佛祖灵牙一颗。2000年中国

贤良寺塔院

贤良寺塔院位于石景山区翠微山虎头峰下、八大处长安寺以南半里许,贤良寺旧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1734)建,寺庙所在地原是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府,怡亲王死后,改建为佛教庙宇,乾隆十二年,迁建贤良寺于冰盏胡同,贤良寺赐地在虎头峰下,塔院原有两处,当地俗称东、西塔院,现存东塔院,东塔院有2塔,民国元年秋落成,东边一塔高约7米,为吕和尚之塔;西边一塔高约8米,塔刹已失,为明公和尚之塔,二塔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均为藏式塔,塔院以东,有座完整的四合院。

西山八大处(三山庵)

三山庵是八大处的第三处寺院,创建于金天德三年,距今九百余年。山门面朝东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构筑工美的四合院落。山门殿为三开间,左右各开角门一扇;正殿五楹并配有耳房两间;两配殿门户相对分列于正殿两厢。山门殿悬额“三山菴”;垂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正殿悬额“是大世界”,联题:“慈目静心法相;和风甘雨祥云”。此院额联皆为今人手笔。景点位置中国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号八大处公园内

显应寺

显应寺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天顺初年,正名“顺天保明寺”。清康熙时毁于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改称“显应寺”,俗称“皇姑寺”。寺坐北朝南,占地11000平方米,原分三路,四进院落。现存观音殿、老祖殿和第四进院落西配殿。显应寺是北京现存规模较大的敕建尼寺。

瑞王坟碑亭

瑞王坟碑亭(古建筑):始建于清代,位于苹果园街道西山枫林14号楼东南200米。2009年9月25日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处冰川漂砾

八大处冰川漂砾(其他):形成于第四纪,位于苹果园街道八大处路3号香界寺山门殿南30米。1986年10月9日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八大处公园内的冰川漂砾,是北京市内较为少见的自然景观之一。这些漂砾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不规则状,有的巨石上还留有冰川擦痕,是冰川活动的直接证据。站在漂砾前,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岁月的沧桑变迁。

福田公墓

福田公墓(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始建于中华民国,位于苹果园街道田村路福田寺村。1996年9月23日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景山礼王府

礼王府(古建筑):始建于清代,位于苹果园街道金顶山路33号。2001年10月29日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