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历史沿革

黔江早在60万年前“人猿揖别”后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其文明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

在夏朝属梁州,商周时期(含春秋战国)为古濮国、巴国属地,秦属巴郡南部地区,首次实现境内各民族人民大融合。

西汉沿袭,至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梁州巴郡置涪陵县(治所为今彭水自治县郁山镇,辖今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诸县和贵州东北部),这是黔江地域置县的开始。

元封五年,改梁州为益州,属益州刺史部。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将涪陵县分为涪陵、永(万)宁、汉葭、丹兴(因为盛产硃砂、水银而命名)4县,属涪陵郡,迄今已有1810年的单独建置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丹兴县名,县治一直在楠木坪(今城东街道)。

其间由于战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拥兵自保,中央政权失控200余年,致使郡县形同虚设。

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5年),涪陵郡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全郡之地归顺中央王朝,在彭水置奉州(北周建德三年改名黔州),隋时丹兴县仍属黔州,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易丹兴县为石城县,改属庸州,州、县治所均设在县坝老场,黔江历史上两级机构(州、县)首度并存。

由于开皇末年在今酉阳、秀山区域设婺川县,使石城县地域相对狭窄,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被并入彭水县并隶巴东。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石城县,治所移至无慈城(今县坝老鹰关),属黔州。

不久改黔州为黔中郡,管辖彭水(今彭水汉葭镇)、洪杜(今酉阳龚滩镇)、洋水(今彭水龙洋)、永(万)宁(今武隆江口镇)和石城5县,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治所迁回楠木坪,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石城县南部的万就(足)、鹿角等地连接黔江(今乌江),所以更名黔江县。

五代和宋朝前期属黔州,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黔州升为绍庆府,黔江县隶属于绍庆府,到明清时期属重庆府。

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被并入彭水县,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立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置黔江县,再次出现两级机构(所、县)并存的情况。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称黔江厅,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为黔彭直隶厅,厅治设在黔江,辖黔江、彭水2县,后增辖酉阳县。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因“改土归流”而废厅复县,属于酉阳直隶州,此后一直沿用黔江县名。

公元1913年属于川东道(后改名东川道);公元1935年后属于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2日黔江解放,同年11月25日成立黔江人民政府,隶酉阳专区。

1950年12月,黔酉两县调整“插花地”,互换酉阳插入黔江正谊乡的八、九、十村和黔江嵌入酉阳濯河乡的第三村,1951年6月,将县城单列为联合镇,同时从五里乡分置蓬东乡。

1952年7月,川东行政公署将酉阳县北部的七、八、九、十4区14乡(马喇、官庄、濯水、濯西、水市、联合、鹅池、学堂、砂石、太极、两河、龙田、犁弯、早化)划归到黔江县。

1953年属于涪陵专区或谓涪陵地区。

1983年11月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8年5月,增置四川省部分地区,属黔江地区。

1997年6月,重庆直辖市成立,黔江地区隶属重庆直辖市。

1998年,辙黔江地区,成立黔江开发区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黔江县,为地厅级行政单位,直糁厍焓泄芟健?/p>

2000年6月撤销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行政正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