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威郡设10县,其中苍松、揟次、扑环三县在今古浪属地。
东汉沿西汉建置,改苍松为仓松,揟次、扑环两县县名未变。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改苍松、揟次、扑环三县为苍松、揟次两县,归武威郡辖。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五月,前凉在境内设仓松、揟次、扑环三县。
后改扑环为魏安,均属武威郡辖。
前秦在境内设仓松、揟次两县,属武威郡辖。
后凉将仓松县改为“昌松”,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两县。
置揟次县,归武威郡辖。
太元二年(377),将昌松郡改为东张掖郡。
后恢复昌松郡名。
南凉在境内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两县。
置揟次县,属武威郡辖。
北凉在境内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两县。
置揟次县,属武威郡辖。
北魏在境内置昌松、魏安两郡,昌松郡辖温泉、揟次、莫口三县。
西魏大统元年(535),在古浪置昌松、魏安两郡,昌松郡辖昌松、揟次两县,魏安郡辖魏安一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为北周属地。
北周废昌松郡,置昌松县,且将揟次县并入昌松;废魏安郡,改置白山县,不久又废,均属武威郡辖。
隋代,境内置昌松县,属武威郡辖。
隋开皇三年(583),后复改为昌松县,将白山县地并入昌松县,属武威郡辖。
唐武德二年(619),李轨大凉政权在境内置昌松县,并在县域之东北150里处设白山戍,均属武威郡辖。
唐广德二年(764)后,昌松被吐蕃占据,改称洪池谷,为吐蕃六谷部之一,历时240余年。
西夏在昌松设有一聚落(即村镇),叫济桑,属西凉州辖。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在和戎城设立和戎巡检司,属西凉府辖。
至元十年(1273),归永昌路辖。
明洪武十年(1377),改昌松为古浪,修筑古浪城。
明洪武十二年(1379)属庄浪卫辖。
明正统三年(1438)设古浪防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沿袭明制,在境内设古浪千户所。
当时,境内划分为20个坝,坝下为自然村落。
清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千户所为古浪县,属凉州府辖。
乾隆年间,废坝置保,全县设15保,保下设甲,甲以下为自然村。
1912年,沿袭清制,置古浪县。
1919年废保甲设区乡,全县设3区,一区署设在古浪城,二区署设在土门堡,三区署设在大靖堡。
1927年,废甘凉道,古浪县属甘肃省政府直辖。
1935年,古浪取消旧制将全县分为龙山镇、长宁乡、振育乡、瑞泉乡共1镇3乡。
1936年,属武威专员公署辖。
1938年,又改组为三区,第一区署设在古浪县城辖14乡,第二区署设在土门堡辖4乡,第三区署设在大靖堡辖9乡。
1949年9月,建立古浪县人民政府,全县设4区24乡。
1953年1月改设7区55乡。
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改建为25个乡。
1956年1月将25乡改建为1镇19乡。
1956年10月将永登县东山区所属的干城、农丰、永丰、老城、裴家营和海子共6个乡行政区域划归古浪县。
1958年9月将1镇25乡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
1958年12月,撤销古浪县建置,将古浪县行政区域整体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原古浪县10个公社合并为5个公社?/p>
1961年12月,恢复古浪县建置,全县设21个公社。
1968年5月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撤销古浪县人民委员会,成立15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成立永丰滩人民公社和城关街道办事处。
1981年6月将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古浪县人民政府。
是年,撤销人民公社,全县设7区1镇56乡。
1984年4月撤销7个区,辖2镇19乡。
7月,将土门乡改为土门镇,全县辖3镇18乡。
1987年4月将城关镇和古浪乡合并为古浪镇。
1988年9月从海子滩乡分出冰草湾乡,从大靖镇分出大墩滩乡,全县辖3镇20乡。
1992年11月,岘子乡改为黄花滩乡。
1994年6月,成立新井乡人民政府,全县辖3镇21乡。
2001年7月,将泗水乡、裴家营乡、海子滩乡撤乡设镇。
2002年12月,将定宁乡、黑松驿乡、黄羊川乡3乡撤乡设镇。
2004年8月,撤销井泉乡,原辖村分别并入黄羊川镇和黄花滩乡。
撤销大墩滩乡,原辖村并入大靖镇。
撤销胡家边乡,原辖村并入土门镇;撤销冰草湾乡,原辖村并入海子滩镇;撤销新井乡,原辖村并入直滩乡。
2024年9月将黄花滩乡、永丰滩乡、西靖乡撤乡改镇;2024年12月民权乡、直滩乡撤乡改镇;2024年2月,古丰乡撤乡改镇。
2024年,全县辖15镇4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