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可知,早在4500年前,县民就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在景泰这块土地上。
西周时境内属羌方;春秋为戎落;战国至秦属月氏;秦末汉初,匈奴破月氏,属匈奴休屠王之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后,开河西,列四郡。
大约于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于县境置武威郡媪围县,县治在今之吊沟古城,为景泰立县之始,自此景泰县。
东汉因之。
其取“媪围”二字为名,据说是沿用了当时移居而来的一少数民族部落的俗语。
真正寓意因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边陲媪围,也随之沦复无常。
东晋归前凉,自晋到清代,无固定建置,皆为各代沿边之属邑。
唐朝广德、大中年间为土蕃控制;宋朝隶属西夏;明朝万历年间被鞑靼所据。
清乾隆四年(1739),在属地今寿鹿山脚下的宽沟村设县丞一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设分县,取其堡名而称“红水”分县。
红水堡坐落在古“红河”侧,河名原称老婆河。
传说当时河滨居民中众多男子被充军戍边,两位俊秀女子盼夫回归心切,终日在河边哭泣,久而久之,泪干滴血,鲜血染红了河水:老婆河因此改称红水河。
红水河的溪水清澈香甜,现供红水村村民灌溉良田及人畜饮用。
堡因河名,县因堡名。
1913年,红水分县改升为红水县。
“景泰”县名,始自1933年。
当时,撤红水县,合并靖远县北区成立景泰县。
景泰县从建置以来几经撤并,隶属关系频繁更变,但历次恢复置县,一直沿用“景泰”之名。
其时命名事宜交由当时原红水籍在兰同学会来完成,并拟有“永寿”、“北屏”、“景泰”三个名称。
“永寿”,是取原红水县永泰古城的“永”字和寿麓山的“寿”字合并而来;“北屏”系因新县疆域地处中国版图北部屏障而取之。
终因“永寿”同陕西永寿县同名,“北屏”不具代表性而弃之未用。
最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于1933年1月31日,正式取新县名为“景泰”。
据传取名原由有二说:一说是,用“靖”字代表靖远县北区,取“靖”字谐音为“景”,用永泰古城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合而为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二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景泰境地复归明朝版图,境内筑堡设防,广布耕屯,至今留有“教场”、“营盘台”、“派马场”等地名。
1949年9月12日,景泰解放,揭开了景泰历史的新篇章,旋即诞生了景泰县人民政府,属武威专区。
1955年底,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1958年4月4日,撤景泰县,所属全部并入皋兰县。
同年12月20日,撤皋兰县,将该县所属全部划归白银市。
1961年11月15日,恢复景泰县,属白银市。
1963年10月,景泰县从白银市划出,属武威专区。
1985年5月14月经国务院批准,景泰县又归属白银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