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历史沿革

凉州历史悠久,据考古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据乾隆时成书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载:凉州在战国以前,是少数民族西戎部落的驻牧地。

西戎是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在河西地区居住的是古老的羌族。

战国时期,凉州为月氏所占据。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为单于之后,势力空前强大。

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击败了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

匈奴统治河西走廊东端的是休屠王。

休屠王在今凉州城所在地,修筑了姑臧城。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

三国时,武威郡属于魏国,仍以姑臧为郡治。

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今凉州)为州治,并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州刺史,这是武威为凉州治所的开始。

当时的凉州共辖7郡,即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包括湟水流域)。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的混乱局面,“五凉”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隋末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于姑臧(今凉州),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

北魏灭北凉后,姑臧仍为武威郡和凉州治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初建凉、甘、瓜3州,分辖河西各县。

姑臧是凉州治所,管辖河西东端诸县,到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改州为郡,姑臧为武威郡郡治,辖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唐初,凉州仍沿用隋朝建置,姑臧为武威郡郡治。

贞观元年(627)唐分全国为十道,凉州属陇右道。

景云元年(710),设置河西节度使,治凉州。

天宝元年(742)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5县。

宋朝建国之初,凉州政权掌握在六谷吐蕃折逋氏手里。

宋咸平六年(1003),党项羌攻陷凉州,知州丁惟清被杀。

1036年,武威及整个河西被西夏占领,西夏在今凉州区设西凉府,统治约190余年。

公元1226年7月,蒙古军队攻占西凉府,西夏守将斡札箦投降。

蒙古占领凉州初期,仍沿袭西夏旧制,以凉州为西凉府。

明朝建立后,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进军河西,赶走了元朝残余势力,废永昌路仍为西凉州,于洪武九年(1376)置凉州卫。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二年(1724)改卫为府。

凉州府治所武威县(今凉州区)。

清末设甘凉道。

民国建立以后,仍沿用甘凉道,治所在武威,下辖武威、古浪、平番、镇番、永昌、张掖、山丹、民乐、抚彝9县。

民国16年(1927),设立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与道同,公署设于武威。

民国30年(1941),张掖另设专员公署,第六专员公署辖县缩小,领武威、永登(平番)、古浪、民勤(镇番)、永昌5县。

1949年9月,设立武威专区,管辖武威、古浪、永登、民勤、永昌、山丹、民乐、张掖、景泰、天祝10县。

武威县(今凉州区)设13个区(金塔、金羊、永昌、丰乐、双城、西营、大柳、白塔、古城、大河、张义、靖边、城关),共辖98个乡。

1955年,撤销武威专区和酒泉专区,设张掖专区。

1961年分设武威、张掖、酒泉3专区。

武威专区辖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县。

1985年6?9日,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

2001年7月27日县级武威市更名为凉州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