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历史沿革

上古属“雍州”地,为西戎部族居。

春秋时,为豲戎牧居。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置豲道,为境内最早的县级建置。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始设陇西郡。

西汉时期,境有襄武县、首阳县、兰干县和豲道并存,分属陇西郡和天水郡。

东汉永初五年(111),“陇西郡徙襄武”。

中平五年(188),又置南安郡,境内有襄武县、首阳县、豲道、中陶县并存,直至北魏时期。

北魏永安三年(530),置渭州,襄武为州及陇西郡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置渭州,州治襄武。

并改内陶县为武阳县,开皇十年(590),改为陇西县,此为陇西县名之始,与襄武县同属渭州。

大业三年(607),废渭州设陇西郡。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渭州,仍治襄武。

天宝元年(742),又置陇西郡。

乾元元年(758),恢复渭州建置,陇西郡隶属渭州,并增设中都督府,郡、州、府治均在襄武县。

五代十国时期,被吐蕃占据。

宋皇祐五年(1053),建古渭砦。

熙宁五年(1072),升格为通远军。

元祐五年(1090),设陇西县,县名沿用。

崇宁三年(1104),改通远军为巩州,州治陇西。

金正大六年(1229年),设巩昌府,后改为巩昌路,并置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均治陇西。

元中统二年(1261),改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

至元九年(1272),设巩昌路府。

至元十一年(1274),设陇右诸州提刑按察使司,治陇西。

明朝设巩昌府,永乐年间(1403-1424),设陇右分守道,均治陇西。

清初,仍设巩昌府。

康熙三年(1664),陕西右布政使司移驻巩昌。

康熙六年(1667),改为巩昌布政使司。

次年,改设甘肃布政使司和甘肃按察使司,移治兰州,陇右道由秦州移驻巩昌。

光绪年间(1875-1908),巩昌府隶于兰州道。

1913年,置陇西县,隶属兰山道。

1927年,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

1936年,归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成立陇西县人民政府,隶属岷县分区。

1950年5月,属天水专区。

1956年1月归定西专区。

1968年成立陇西县革委会,1978年改为县人民政府。

2003年4月为定西市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