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证明,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牧业生产。
夏、商、周,县境为羌戎部落活动区,属雍州地。
春秋、战国、秦代,为月氏所居,永固城为月氏东城。
西汉高祖元年(206年),刘邦建立西汉,县境仍为月氏所居。
此时,北方匈奴崛起,击败月氏,月氏大部西迁,号称大月氏,少数“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县境归匈奴右贤王部下浑邪王管辖。
浑邪王驻守单于王城(永固城)。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
秋,浑邪王杀休屠王,引数万匈奴部众向汉军投降,从此县境归西汉。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一说治所洪水城),为张掖郡所领十县之一。
新朝王莽篡汉。
始建国元年(9年),改氐池县为否武县,删丹为贯虏,张掖为设屏,隶设屏郡。
西汉更始三年(25年),窦融出镇张掖,疑天下归属未定,遂保据河西五郡,氐池县为其属地。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夏,窦融派人献书光武帝,被封为凉州牧,自此河西五郡归属东汉。
沿西汉建置,仍置氐池县,属凉州刺史部张掖郡。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以河西四郡置雍州,氐池县属雍州牧张掖郡。
三国时期,魏黄初元年(220年),长期割据称雄的河西官吏联合抗曹,魏派兵打败了割据张掖的张进,县境归曹魏。
置氐池县,隶张掖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仍承曹魏建置,县境属凉州刺史张掖郡管辖。
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张骏建立前凉政权,县境属前凉。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前凉张祚在境内置汉阳县,以守牧地,治所在永固一带,隶属祁连郡。
东晋太和四年(369年),前凉张天锡置临松郡(治所今南古城),领临松县。
东晋升平二十年(376年)八月,前凉亡,县境归属前秦。
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年),境内之地为后凉吕光所有。
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六月,后凉建康太守段业攻克张掖,建立北凉政权,县境归属北凉,仍置氐池县。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都张掖,县境属沮渠北凉。
置三郡四县,即祁连郡辖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金山郡辖金山县、氐池县。
南北朝时期,北凉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兴兵攻北凉,九月陷姑臧(今武威市),北凉亡。
北魏太延五年(440年),酒泉太守沮渠无讳降魏,县境归属北魏,郡县改为戍,置氐池戍,属武威镇张掖军。
北魏太和三年(480年),复称氐池县,属凉州张掖郡。
另设临松郡领安平、和平二县。
西魏,置临松县,属西凉州建康郡。
北周,置金山县,属张掖郡。
隋,实行郡、县二级制,废金山县归张掖郡。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凉州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凉王,统治河西五郡,县境为轨所据。
唐武德二年(619年),建置沿袭隋。
唐大历元年(766年),吐蕃乘虚攻陷甘州,县境归吐蕃。
唐大中五年(851年),收复河陇11州,县境复归于唐。
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回鹘攻占甘州,建立回鹘政权,县境归甘州回鹘所有。
宋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鹘为西夏元昊所灭,县境归西夏,属西夏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
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西夏亡,县境归属蒙古。
元至元八年(1271年),置甘州路。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立甘肃行中书省,县境属元甘肃行中书省甘州路辖地。
明,置卫、所,县境属甘州五卫,隶属陕西行都司甘肃镇(治甘州)。
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祁连监于祁连城(永固城)。
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东乐厅(治东乐堡)。
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东乐县丞,隶甘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置东乐县,治所东乐堡,属甘凉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16日,改东乐县为民乐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隶属张掖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10月,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
1950年1月,隶属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
1951年11月,属武威专区。
1955年10月,属张掖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民乐县与山丹县合并。
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置,隶属张掖专员公署,后改为张掖地区行政公署。
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