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旅游景点

松山湖景区

松山湖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ongshanLake松山湖原本是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后被政府部门以湖泊为中心,将大岭山、寮步和大朗三镇靠近松山湖的部分边缘地带划分出来与湖泊区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保持着完好的充满岭南气息的原生态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了60%。8平方公里水面的松山湖,四周峰峦环抱,湖面烟波浩渺。开发出了“生态游”、“工业游”和“科技游”三大旅游产品,有松湖烟雨、松湖花海、状元笔公园、月荷湖公园、梦幻百花谷、桃源公园等主要景点,是集游览、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意生

大岭山森林公园

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横跨四镇一场(厚街、虎门、长安、大岭山镇和大岭山林场),面积约74平方公里。主峰茶山顶海拔530.1米,登上峰顶,既可远眺城市新貌,也可欣赏周边湖光山色。大岭山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东纵旧址、纪念馆、战役纪念碑、知青房等红色印记,印证着这片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传承着永垂不朽的红色精神。公园森林覆盖率93.2%,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可供游览、科考、休闲和康体健身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公园凭藉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闪耀莞邑大地乃至珠江口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园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深谷幽。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是展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深高速、107国道转厚大公路可达,距东莞市区约15公里。包括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主题展览两部分。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在大王岭村设立部队领导机关,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曾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纵队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之一,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敌后抗

大岭山观音寺

大岭山观音寺位于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石洞景区中心,是至今为止东莞第一座自筹重建寺庙与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四镇相邻,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据载,大岭山观音寺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观音寺一度香火鼎盛,高僧辈出,然经时代变迁,古寺毁于战乱。其前身为观音古庙,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庙。1914年改奉观音菩萨。文革期间,古庙基本荒废。改革开放后,当地信众修建数间小庙,因无人打理,久成危房,破败不堪。1991年左右,一位香港人在原址重修,并在古庙附近塑弥勒佛佛像一座。法不孤起,遇缘则兴。感应道交,不可思议。2001年,觉悟法师任观音古庙住持,并改名为观音寺,发愿重兴古寺。针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觉悟法师从规范管理、-办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一处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的建筑群体,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该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其中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6处抗日旧址位于大王岭村,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3处旧址分别位于瓮窑村、油古岭村和连平髻岭村。1940年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根据中共前线东江特委的指示,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该旧址是东江纵队主要领导人指挥东宝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机关所在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旧址于1978年5月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

中共东莞县委、县人民政府遗址

中共东莞县委、县人民政府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环村黄围四巷5号,GPS坐标:北纬22°5451,东经113°4705,海拔高程33米。该遗址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建有两间瓦房的民房,长19.1米,宽19米,总面积362.9平方米。1949年9月1日,为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做好迎接广东解放的准备,中共江南地委发出通令,对东莞、宝安两县的组织和干部分别进行调整。分别成立东莞县委和宝安县委,东莞县人民政府和宝安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及政治处为东莞、宝安两县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地方连队、武工队平时受县政府领导,战时统一受团部指挥;中共东莞县委设组织、宣传、政权、青年、妇女等部(委),由卢焕光任县委书记,方东任组

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

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于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进行了摸底,在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对文物点进行了摄像工作并制作DVD视频资料;2024年,对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进行修缮。近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入选。据介绍,大片尾游击队税站旧址位于大片美村大围,建于清代,为一栋一院一进四间的砖木结构民居建筑,原为大片美村陈氏家祠,又名“陈家厅”“五郎家塾”,占地面积约151平方米。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游击队不断壮大,为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部队供给,决定成立路西税务总站。大片尾村游击队税站属于路西税务总站的分站,

洪裕邝公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驻地遗址

洪裕邝公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驻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岭顶,GPS坐标:北纬22°5511.6,东经113°4848.5,海拔高程36米。该遗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太公岭邝氏家族十六世祖邝洪裕所建。面阔11.60米,进深29.07米。砖木石结构,三间二进合院布局,硬山顶,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首进设两塾台,两廊围墙为镬耳式,公祠左侧山墙嵌刻《建造洪裕公祠碑文》。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了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马山情报点遗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马山情报点遗址位于大岭山镇百花洞村马山山腰龙岩洞内,洞口位于马山七姐庙旁,入口高约0.5米,该石洞通往古庙下方的山谷,出口有多处,洞内通道时而狭窄时而宽阔,而且极其弯曲。GPS坐标:北纬22°5422.4,东经113°4703.4,海拔高程152米。此情报点为1941年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四、第五小队的主要活动场所。情报员接受任务后,以马山七姐庙为落脚点,白天隐蔽天黑进村,有时一夜转移几个地方,然后再将收集到的情报放到此石洞内。1943年11月,日军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以王作尧为首的几位部队主要领导人一面派出部队阻击日军,一面将队伍拉上马山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前线指挥部遗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前线指挥部遗址位于大岭山镇观音山的观音庙。因山如观音坐骑狮子横卧,山上又有石似观音坐像而得名。山前有巨石如更鼓,故又名更鼓楼山,山腰建有观音庙。GPS坐标:北纬22°5307.9,东经113°4752.5,海拔高程119.3米。1941年6月1日,国民党顽军分两路向大岭山进犯:一路由驻金桔岭的刘光、杨参化两个大队向太公岭、百花洞进攻,在长排坡地受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华队、虎门队及民兵自卫队的阻击;另一路黄文光大队150多人,从大朗经杨屋,约在上午10时到达大塘村。两路国民党顽军因配合不上,黄文光部不敢贸然开进大王岭,准备向牛牯岭、矮岭冚方向与刘光、杨参化部会合。第三大队指挥员命令第五大队的石龙队、铁

同沙生态公园

同沙生态公园位于东城区南部107国道旁,规划占地面积为40.2平方公里,计划分四期发展,规划建设内容包括湿地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珍贵植物保护区、度假村、植物园水上游览区、露营区等。同沙生态公园内,山林30多平方公里,水面562.47公顷。其北侧为主城区,西北为新城市中心区,南侧为大岭山镇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根据城市新区、同沙生态公园和松山湖“三位一体”城市布局,同沙生态公园和黄旗山城市公园将共同成为东莞大城市中心区的“绿肺”。飞鹅岭与黄公山、五凤楼为生态公园最高峰,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三山山势各有不同,环抱同沙水库,碧水绕山、山高林密、峰峦叠嶂;山中绿意嫣然的各种果园,树影婆娑,果实飘香;同沙水库绿荫环绕,湖面平静如镜,优美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遗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2°5300.4,东经113°4828.8,海拔高程41米。该遗址为一座泥砖民房,面阔11米,进深9.3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硬山搁檩结构,典型的“金包银”砌法。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大家团结》报于1941年1月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办,杜襟南任社长,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敌后游击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该报为油印版,最初为16开,后改为8开小报本,每个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及东江地区抗日斗争情况等。当时报纸的新闻来源前期主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50.9,东经113°5007.1,海拔高程22米。整座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进深29.86米,面阔11.84米,高7米。两侧设两廊,围合中间设有一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首进博古脊,二进龙舟脊,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1925年秋,广东农-动领袖彭湃在此开展农运串联。随后,在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的发动下,成立了大沙乡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会址设在殷氏宗祠,开展农-动。1927年12月17日,中共东莞县委领导人蔡如平等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响应、支援广州起义的工作。1938年初至1941年,中共地下党员张英受东莞县党组织的委派来到大沙

五郎家塾——大片美游击队税站遗址

五郎家塾——大片美游击队税站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片美村大围,GPS坐标:北纬22°5405.7,东经113°4843.6,海拔高程31米。该遗址坐西向东,占地长11.6米,宽14.1米,面积约163平方米,是一栋一院一进四间并列的清代建筑。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后,为冲破日伪军的经济--,保障部队给养,东纵司令部决定成立东宝路西税务总站,在各地成立收税分站。大片美税站属于路西税务总站东莞中站一个分站。白天税务人员深入到连平圩、大沙圩、大塘圩、杨屋圩等圩市征收税款,傍晚回到税站缴款,税款集中后再缴到路西总站。税站人员除做好征税工作之外,还经常到各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农抗会、青抗会、民兵等抗日团体,发动群

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地下交通站遗址

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地下交通站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新围,原为当地村民邝应陶夫妇的民居,现仅存遗址。GPS坐标:北纬22°5520.9,东经113°4843.6,海拔高程33米。1938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张英第一次到太公岭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住在邝应陶家,秘密开展宣传,组织联络抗日工作。1938年10月在此成立中共太公岭支部,张英任支部书记,发展了邝应陶、殷灿林、邝池寿3名党员。1939年在此建立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机关交通总站,县委领导张如等经常住在这里,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会议,研究抗日工作。1940年春,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转移海陆丰时,由张英亲手在园内埋下20多支-和地下党员名册,在埋藏位置种下了芒果树作标记。1940年6月

东莞新二区抗日民主政府遗址

东莞新二区抗日民主政府遗址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大石板,GPS坐标:北纬22°5539.1,东经113°4838.9,海拔高程32米。该遗址原是硬山顶三层砖木结构的炮楼,坐东向西,宽5米,深9.5米,北侧为金字水瓦房,总占地面积约47.5平方米。1939年,连平村村民黄吉华为防盗匪,建成此座炮楼。1958年,该炮楼被拆去两层,北侧瓦房于1990年改为一层砖混合结构水泥房。随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1年4月初,东莞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连平乡民主政府成立,乡长李金腾,副乡长刘桂平,乡政府驻地就设在该炮楼。1944年8月13日,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东莞新二区政府成立,张英(后黄华)任区长,辖连平、大沙、金桔岭、张家村、杨西

大片美税站旧址

大片美税站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片美村陈家厅,又名五郎家塾,占地长11.6米,宽14.1米,面积约163平方米,是一栋一院一进四间并列的清代建筑。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为冲破敌人的经济--,保障部队给养,东纵司令部决定成立路西税务总站,在各地成立收税分站。大片美税站属于路西税务总站的分站,贾华任站长。白天税务人员深入到连平圩、大沙圩、大塘圩、杨屋圩等圩市征收税款,傍晚回到税站缴款。税款集中后,再缴交路西总站。税站人员除做好征税工作之外,还经常到各村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组织农抗会、青抗会、民兵等抗日团体,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搜集和传递情报,积极参军参战。1945年冬,国民党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内战,大岭山区的抗日

大岭山广场

大岭山广场位于镇中心区,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广场呈长方形,中央圆形音乐喷泉面积706平方米,喷泉四周为龙凤呈祥石雕图案栏杆。正中花岗岩龙柱高21米,直径3米,重300吨,预示21世纪的中华民族腾飞,再创新的辉煌,甚为一大景观。广场文化建设是大岭山镇打造文化新城的一大亮点,近年来该镇以广场为载体,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轰轰烈烈的群众文化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荣誉。最近在全市第二届“十佳广场”评比中,大岭山广场位居首位。大岭山广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夜总会”,每天晚上,到广场跳舞健身的群众成千上万,无论你来自哪里,都能在此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地址:东莞市广发路、广场路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09.3,东经113°4842.1,海拔高程34米。该遗址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北向南,是三间二进合院布置,面阔10.4米,进深17.5米,砖木石结构。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群众基础。1938年初,张英在邝氏宗祠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以宗祠前地堂作操场进行军事训练。邝氏宗祠于1962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过两次重修

马山仙境

马山仙境,位于大岭山镇境内,山形像坐猿,双手抱膝,面向罗浮,确是一处“风水宝地”。境内古树修竹,清泉小溪,石阶曲经,亭台碑碣,仿若仙境,马山庙缥缈半山绿荫丛中,给人以深远的意境。相传宋代道人崔羽,号称紫霞道人,游罗浮山至此讲经。遂留下《紫霞泉》等诸多美丽的传说。此山多景点,有龙床、龙岩古流、鱼跃龙门、金牛推磨、抱郎树、紫霞泉、听泉洞等。风光秀丽,古木参天,流水潺响,鸟鸣清脆,山中榕树以数量多、树龄长而让人叹为观止,还有杨桃、橄榄、龙眼、甘豆等水果,更有野菊花、春花、水蓊花、山稔花、黄果花,真可谓四时叶常绿,长年花飘香。该山东有“羊仔坑”,西则有“山猪棚山”,一入夜就见有荧闪烁,人走进山去荧光就不见了,故古语称此为“东山灯火西山照”,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中山书院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近代泥砖民房。1941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委任杜襟南同志在此创办《大家团结》报,这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抗日报纸。该报为油印版,每个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日伪军的活动等。1941年9月与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新百姓》报合并,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前身。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廊院落式布局,长9.11米,宽10.71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此设立大队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也设在此。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宽10.70米,长11米,占地面积约137平方米;硬山搁檩结构,墙体采用当地传统的“金包银”砌法。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大队部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原为大王岭村刘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尹林平、梁鸿钧与第三大队负责人曾生、邬强和卢伟良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部队和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事训练班在此开班,学员住在会议室内。刘氏宗祠,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0.87米,进深17.25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188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同祖家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械修理厂遗址

绍同祖家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械修理厂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新围,GPS坐标:北纬22°5522.9,东经113°4841.9,海拔高程32米。该祠堂始建于明代,总占地面积242平方米。1940年底至1941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东莞大岭山太公岭绍同祖家祠开设军械修理厂,翻装-、-及修理失效的-支等军械武器。当时军械修理厂仅靠几部破旧车床,修理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并制造简陋的土手-,人员和设备常随部队转移活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械修理厂于1958年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而拆除,现仅存遗址。2004年1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和抗日自卫队在大岭山坚持内线作战。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长9.50米,宽7.49米,院落式布局,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71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交通站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

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原名景河李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1941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配合中共地方组织,在大岭山已建立八个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全区性的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负责处理根据地内的民政事务。景河李公祠,始建于清代,2004年重修。 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37米,进深16.68米,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蝴蝶瓦。该旧址对于研究岭南抗日革命史及清代祠堂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为一纵长不规则平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1940年10月挺进大岭山后,为了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把此地开辟为操场,开展军事训练。1941年5月,为了适应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和游击战争的需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大王岭举办军事训练班,第三、第五大队选送班、排干部参加,利用操场进行军事训练。该旧址长46.5米,宽11-21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瓮窑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1年4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设立医务所。当时部队医疗条件极差,药品缺乏,医疗器械简陋,医务人员克服困难,用盐水代替消毒水、采摘草药、自配药水等方法,救治游击队伤病员。该旧址曾于2005年重修,坐西南向东北,平面近方形,单间建筑,长7.1米,宽7.6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医务所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为加强后勤军需工作,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在此开设粮食加工场,把稻谷、杂粮运到这里,请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送回部队各伙食单位进行分配。坐西北向东南,宽7米,长12米,硬山搁檩结构。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丰农业旅游区

连丰农业旅游区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2000年11月正式建成投产,占地20公顷,建有6.7公顷的智能化大型温室,是中南、华南地区最大的无土栽培农业生产基地,被广东省农业厅列为样板工程及无公害蔬菜免检出口基地。该基地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主要以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及绿色食品为主,还建有科普教育培训试验中心、人工湖、钓鱼台、农舍、荔枝园等,是集高科技农业开发、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教学试验基地及旅游观光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高科技农业基地。

新二区区府旧址

新二区区府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连平大石板村。原是三层砖木结构的炮楼,北侧为金字水瓦房,长9.5米,宽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47平方米。1939年由该村村民黄吉华所建,以防盗匪。随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1年4月初,东莞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连平乡民主政府成立,乡政府设在该炮楼内,乡长李金腾,副乡长刘桂平。1944年8月13日,东宝行政督导处东莞新二区政府成立,区府机关也设在此炮楼。张英为区长,辖连平乡、大沙乡、金桔岭乡、张家村乡、篁村乡等。新二区政府成立后,积极发展生产、征收公粮、支援部队、动员参军以及宣传抗日。1958年该炮楼被拆去两层,北侧瓦房于1990年改为一层砖混合结构的水泥房。(大岭山镇宣传科教办牛志平)

大岭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大岭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区大岭山公园内。为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大岭山牺牲的120多位烈士,大岭山人民公社委员会于1966年8月投资建造了总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大岭山革命烈士公墓。1983年10月,大岭山区公所拨款重修,扩建为大岭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总占地面积扩大到400平方米,由东莞市人民政府撰写碑文。2001年8月,大岭山镇人民政府在建设大岭山公园的同时,再次拨款100多万元,拆旧重建,于2001年10月竣工。扩建后的纪念碑总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碑柱与公墓、红棉树同在南北走向的一条轴线上。碑柱的正面对着烈士们当年战斗过的大岭山一带群山。碑柱高9.7米,主体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碑身用花岗岩石块围砌至顶。正南

百花洞战斗遗址

百花洞战斗遗址位于大岭山镇百花洞村境内,GPS坐标:北纬22°5455,东经113°4753,海拔高程42米。1941年6月10日晚,驻东莞莞太线的日军长濑大队400余人,驻厚街伪军第30师一部200多人,分两路(日军主力从东莞莞城向南,经上下山门、髻岭;伪军从桥头、大迳)进犯大岭山,拟定在拂晓时会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中心百花洞村。当敌人进入百花洞村附近时,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警戒部队发现。第三大队在曾生、邬强的指挥下,立即紧急动员战斗,游击队和各乡的抗日自卫队迅速占领了村四周的高地。11日拂晓,两路日伪军进抵百花洞村,第三大队和抗日自卫队趁敌人立足未稳,即以密集火力扫射,阻止敌人进攻。日军遭到突然打击,队形大乱,仓皇占领百花

江南青年公学第二分校遗址

江南青年公学第二分校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环村大环路六巷10号,GPS坐标:北纬22°5501,东经113°4712,海拔高程54米。1949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大好,解放军已渡过长江,直迫华南,广东解放在即。为迎接东莞解放,需培养一支入城的工作队伍(接管城市的工作队),中共东(莞)宝(安)县委于1949年7月在大岭山解放区成立江南青年公学第二分校,黄永光任校长,张斌(陈华)、王广(方东)任副校长。于同年8月开学,学员58人,大部分来自虎门莞城地区,部分来自广州和香港。校址设在村民吴统家中,是一所三间二廊的客家民房;有时还在本村吴氏家祠讲课。授课以集中上大课,课后个人看学习资料、分组讨论、出墙报、谈学习心得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包括:

葵衣队战斗遗址

葵衣队战斗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GPS坐标:北纬22°5558,东经113°502,海拔高程30米。1940年6月18日上午,一队日军约四五十人,冒雨从莞城经连平圩方向直窜大沙圩。中共大岭山区委组建的大沙联防自卫队关闭大沙圩围门,并在围墙内向敌人射击。日军闻-声即组织进攻,妄图冲入圩内。大沙联防自卫队骨干、共产党员殷天赐一面指挥队员抗击,一面打鼓传讯。鼓声传到了洪圣公约“十约会”的联防村庄,10多分钟内,“十约会”的联防自卫队员穿着葵衣(蓑衣),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包围了日军。四周群山响起-声,日军一时懵了头,见势不妙,退到桥头山顽抗。联防自卫队第一次与日军交锋,见敌人退却,士气大振,追到桥头山。日军在大雨中看见漫山遍野荷-实弹的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高5.2米。单间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门门框、勒脚以红砂岩石砌筑,红砂岩门匾,门头上方翘迨尾噬诨酚胁噬宜堋?94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东江南岸地区的人民武装部队统一进行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把惠东宝护乡团下属的大队扩编为团,第三大队编为江南支队第三团,张军任团长、黄华任政治委员,下辖东莞和宝安两个大队。江南支队第三团成立后,先后经过了梅塘、屏山水口等多次战斗,均取得了胜利。19

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沙村西门楼

大沙村西门楼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公岭村抗日旧址

太公岭村抗日旧址(含东江纵队军政培训地旧址(邝氏宗祠、洪裕邝公祠)、地下交通站旧址、党员妇女干部培训班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年代为明-清-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县新二区区府旧址

东莞县新二区区府旧址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片美游击队税站旧址

大片美游击队税站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片美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墩厚堂——抗战期间党员妇女干部培训班遗址

墩厚堂——抗战期间党员妇女干部培训班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园山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2°5523.9,东经113°4843.9,海拔高程32米。墩厚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南向北,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面阔8米,进深13.3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墙体。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抗日自卫队,同时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打下了群众基础。1938年8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太公岭村墩厚堂召开第一次妇女工作会议。会议由县委妇女部长王河主持,赵学光、黎颖瑜、曾玲、谢坚、何欢、黄宝珍等妇女干部参加。1939年上半年,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