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圃小学——水乡地区地下党联络点遗址位于高埗镇上江城村,GPS坐标:北纬23°0403.0,东经113°4420.3,海拔高程3米。东圃小学前身是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乾隆己丑年(1769年)重建,道光辛卯年(1831年)重修,后因蚁患倒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再次重建。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1.60米,进深30.80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红砂岩门框、勒脚。1937年春,爱国青年李一之在上江城创办东圃小学,被推选为校长。他把学校作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重要阵地,与教师们精心编写《救亡三字经》,组织发动学生到莞城的公共场所传诵、散发。东圃小学师生们还利用假日,到邻近乡村,运用灵活的形式
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机关遗址位于高埗镇高埗村北联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505.5,东经113°4313.2,海拔高程16米。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机关遗址原是一间坐北向南的大院,比较宽阔,周围是民居。1938年底,根据中共粤东南特委的指示,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成立,张如任书记,袁鉴文任组织部长,王作尧任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中共东宝县委的任务是在短期内恢复同各地党支部的联系;重建党领导的武装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机关起初设在清溪苦草洞村,后又迁至塘厦、大岭山太公岭。1940年初再迁至水乡高埗,机关设在高埗村莫纪彭家。东宝联合县委在水乡发动群众,公开成立兄弟会、姐妹会、读书会等团体,利用这些团体宣传抗日。还
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低涌村熊氏悦南祖宗祠内。熊氏悦南祖宗祠建于1781年,1931重修一次,面积200平方米。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指战员宿营地旧址位于低涌村苏氏宗祠。苏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一次,面积400平方米。两处旧址的建筑物均是砖瓦结构。为开辟东莞水乡抗日根据地,1944年9月,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200多人在大队长谢阳光、政委何清率领下挺进高埗镇低涌。指挥部和部队驻地分别设在低涌熊氏悦南祖宗祠和低涌苏氏宗祠里。部队到达低涌后,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斗,取得辉煌战绩。如击退刘发如土匪的袭击,粉碎日军的扫荡,俘虏伪军抗红义勇军团长李女夫妇,击退土匪李潮的反扑,歼灭盘踞在高埗村的刘发如匪部,
李一之烈士墓坐落在东莞市高埗镇上江城村村头东江河畔。李一之(1904—1940),又名柏根,东莞市高埗镇上江城村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在学期间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春回家乡创立东圃小学,培养革命人才。1938年5月,李一之加入中国共产常?940年,任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中校、作战科长兼游击基干大队长,出色完成了中共党组织交给的秘密任务,为粉碎顽固派企图消灭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阴谋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12月12日拂晓,他在东莞水乡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日军逮捕,身上被连刺十几刀,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东莞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12月在上江城东江大堤旁边修建李一之烈士墓,并为烈士立碑。2004年12月,高埗镇政府因改
高埗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高埗镇低涌中学校园内西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埗人民与敌人进行多次战斗。在战斗中有40多名高埗籍游击队员光荣牺牲。其中有1949年6月截击刘发如匪部电船时牺牲的游击队排长陈植槐(凌屋村人),1945年1月在解放高埗的战斗中牺牲的低涌民兵大队长黄沛南、副大队长熊金枝等。1971年,高埗公社把当年分散的革命烈士的骸骨集中起来,在低涌中学校园里建造高埗革命烈士纪念碑。1984年由高埗镇重新修建。重建后的高埗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94.1平方米,碑高4.7米。纪念碑用石米砌成,碑身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碑座的正面刻有碑文。纪念碑四周种植有苍松翠柏,碑园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高埗
苏氏宗祠——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驻军营地遗址位于东莞市高埗镇低涌村苏屋村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545.4,东经113°4319.9,海拔高程3米。苏氏宗祠建于1713年,1983年重修,遗址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两廊合院式布局,面阔11.51米,进深37.85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染架,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门框、勒脚。二进供奉祖先神位。面积400平方米。
高埗大桥旧址位于高埗镇下江城村,年代为1984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圃小学旧址位于高埗镇上江城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部及驻军营地旧址位于高埗镇低涌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低涌战斗遗址位于高埗镇低涌中学校园内,GPS坐标:北纬23°0525.9,东经113°4316.2,海拔高程5米。1944年9月19日,谢阳光、何清率领东江纵队三龙大队开进水乡低涌,开辟水乡抗日游击根据地。大队部率领第一中队和-队及宣传队驻低涌,第二中队驻凌屋村。三龙大队到达低涌的第二天,驻高埗、道滘的地方-武装刘发如部500多人,从高埗乘船向低涌杀来,企图消灭刚进驻低涌的游击队。低涌的游击队和群众在头墟(现低涌中学校园内广场)截击来敌,毙伤敌人20多人,缴-7支,取得战斗胜利。低涌战斗遗址原在低涌头墟的坟地。1960年在此地建低涌中学,原来的战斗遗址成为低涌中学舞台和广场。低涌中学舞台高大,广场宽阔,周围绿树成荫,旁边有高埗革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