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博物馆KeyuanGarden位于东莞市莞城博厦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之一,岭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创始人为官至江西按察使的东莞博厦人张敬修。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园内亭台楼阁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故名可园。可园临湖、傍江、风光幽雅、设计精巧、布局缜密、以小见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园、书斋,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在2204平方米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被誉为“岭南近现代花鸟的摇篮”。地址:东莞市莞城区可园路32号类型:园林/花园博物馆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电话
东莞市博物馆是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二级博物馆,隶属于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莞市博物馆前身是竣工于1929年的东莞县博物图书馆,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1959年,县委拨款对旧馆进行大修,成立东莞县博物馆。1994年,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在莞城新芬路科书博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展览面积3300平方米。东莞市博物馆观众开放区包括基本陈列区、专题陈列区和临时展览区。一楼为临时展览区;二楼为专题陈列区,定期展出馆藏文物或引进各种精品展览;三楼为《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再现了东莞五千年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现常年向公众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馆内
森晖自然博物馆座落于东莞市莞城区可园路,与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文学院仅一路之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森晖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附古玩城),展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展馆主要分为:大型根雕观赏石馆、精品观赏石馆、观赏石文化走廊、古生物化石馆等,是东莞一家规模大、藏品多、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自然科普性博物馆。特产美食1、麦芽糖柚皮:东莞民间传统食品,以新鲜柚子皮和麦芽糖加工而成,甜而不腻,齿间留香。石龙镇所产最著名。景区现场可买。2、石碣龙眼:龙眼,(Dimocarpuslongan),又名桂圆,属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乔木,树高8-15米,春季开花,夏季结果,是原产我国
东莞县博物馆旧址位于莞城街道的东莞人民公园内,1928年由时任东莞明伦堂委员长的徐景唐倡建,1929年始建,1931年建成,1932年正式开放,名“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是广东较早创建的博物馆(仅次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建馆之后,因购书之款及其他经费无着落,旷置年余,门封窗破。1931年东莞县县长陈达材下令由县财政拨款1600元做修缮、购置用具之费。1932年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正式开放,一楼作为博物馆部,举办禽畜动物标本陈列,有少量陶瓷藏品;二楼作为图书部,设有图书阅览室;另设有印书部,委托东莞名人编书,由东莞博物图书馆印刷发售,或利用旧版片重印东莞古籍。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县博物馆旧址曾经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策源地。新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人民公园内中山纪念堂旁边操场的一块空地。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省惠阳县的大亚湾登陆。消息传到东莞,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3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力行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4日晚,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莞城西门正街紫霞坊的立达小学召开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动员大会,有四五十人参加,会上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发动知识青年,组织起来上山打游击。会上还决定,由何与成、王作尧向东莞社训总队副队长颜奇申请组织一支壮丁常备队,为有别于已成立的壮丁常备队,新成立的队伍取名为抗日模范壮丁队。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
容克故居位于莞城街道炉街124号,GPS坐标:北纬23°0312.4,东经113°4438.5,海拔高程21米。容克(1925-2001),原名熊伯烈。1940年8月参加工作,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莞县立中学学生支部干事、支部书记、总支书记。1945年初任中共东莞水乡区委书记,后调到东莞新一区,先后任中共东莞新一区区委组织部长、书记。1945年9月任中共路西县委组织部干事。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在东莞坚持隐蔽斗争,任中共东(莞)宝(安)县副指导员。1947年初任中共东宝县指导员,负责山区恢复武装斗争的工作。1948年4月任中共东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49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
力行小学——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东莞中学南区篮球场西侧。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莞县工委、中共东莞中心支部及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的机关所在地。1937年4月,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在望牛墩望角村成立,谢阳光任书记,张广业任副书记,卢仲夫、王寿祺为委员,下辖莞城、厚街、高埗、中堂、东坑5个支部,共有党员16人,工委机关设在望角村,后迁至莞城力行小学。1937年10月,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委指示,东莞县工委改为中共东莞中心支部,由姚永光任支部书记,谢阳光、张广业、王作尧、袁鉴文为支部委员,下辖11个支部,有党员30余人。领导东莞、宝安、增城(部分)三县党的组织。机关设在力行小学。东莞中心支部建立后,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大力开展统
东莞县青年抗敌同志会遗址位于莞城街道东莞人民公园内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旧址,GPS坐标:北纬23°0229.9,东经113°4509.9,海拔高程24米。东莞县博物图书馆由东莞知名人士邓纪望创建,于1931年落成。该馆坐西北向东南,两层砖瓦水泥结构,建筑面积686平方米。1959年,东莞县人民政府对该馆进行修葺,改名为东莞县博物馆。1994年1月,在人民公园正门旁边的东莞博物馆新馆启用,旧馆则一直闲置。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县青年抗敌同志会于此地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莞各界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通过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国民党东莞当局的支持,发动群众,建立了东莞县青年抗敌同志会和东莞县妇女抗敌同志
袁督师祠——东莞县总工会遗址位于莞城街道东莞中学北区,GPS坐标:北纬23°0245.4,东经113°4515.9,海拔高程50米。1926年,东莞全县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至12月止,莞城先后成立了35个工会,会员达8034人。石龙先后成立了40个工会,会员5266人。太平有18个工会,会员1817人。全县共有工会联合会3个,基层工会93个,会员15117人,比1925年上半年增长了6倍多。1927年1月,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工人运动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全县已有的莞城、石龙、太平3个互不统属的工会联合会组织起来,建立全县工人斗争的大本营。1月18日,东莞县总工会在袁督师祠,即莞城工会联合会会所正式成立。陈兆魁任委员长,赖成
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横巷梓11号(现门牌为13号)。房屋为简氏人家所有,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三进,面积约100平方米,现中后进倒塌,仅剩头进为危房。头进有一正厅,正厅上建有木阁,以供奉历代祖先神位,大厅两边各建一房,房中有木阁以放杂物。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各地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8人,成立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本立、黄国器、周棠、刘伯刚、李鸿举,候补委员李鹤年、杨爵荣。选举李本立为团地委书记,刘伯刚为组织委员兼经济委员,黄国器为宣传委员,李鸿举为学委委员。机关设在莞城横巷梓11号。团地委下辖莞城、石马、东莞中学、太平、石龙5个支部,共有团员45人。会议通过了发展组织、巩固组织、训
莞城旨亭街8巷2、4、6号,是连在一起的三进“三间两廊”清代民居,看似普通,里面却走出了一-古和古文大师——容庚。本月20日,这三间小屋将热闹非凡。经过对其原貌复原,这里将作为容庚故居纪念馆重新开门迎客,成为反映东莞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纪念馆里将展出49件容庚的书画及-用品,全部展品都是容庚子女的私人收藏,十分珍贵。不过由于故居比较潮湿,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在此展出的都是复制品,容庚书画及-用具真品将同步在莞城美术馆展出。旨亭街8巷是容庚出生之处这一座岭南风格传统式样普通民居建筑占地面积达200余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布置,每进都是一个独立的三间两廊式单元,两廊之间是一个小天井,天井后面正厅居中,两房居侧,由于天井稍低,厅和房间不
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半边井(现莞城仁和里4巷)少将第琴芬园。1926年6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隶属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设在莞城半边井少将第琴芬园。书记李本立,委员李本立、黄国器、陈兆魁、张乾楚、谢慕英、李鹤年。李本立兼组织委员,黄国器为宣传委员,陈兆魁为-委员,张乾楚为农运委员,谢慕英为妇运委员,李鹤年为青运委员。下辖支部有莞城工人、学校、山厦、石龙、石马五个支部,有党员39人。年底,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有所调整,书记李本立,委员李本立、黄仲藩、谭式泉、陈兆魁、张乾楚、谢慕英、李鹤年、周棠。组织委员黄仲藩,宣传委员谭式泉,-委员陈兆魁,农运委员张乾楚,妇运委员谢慕英,青运委员李鹤年。
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机关旧址位于东莞市东莞中学北区。1923年夏秋间,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阮啸仙派莫萃华回东莞组建青年团组织。10月,莫萃华在洪屋涡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成员7人,莫萃华任支部书记。1924年3月,蔡如平、蔡日新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回东莞开展农-动。同年11月,莫萃华、蔡如平、蔡日新先后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同年12月,他们组成中共东莞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莫萃华任支部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这是东莞的第一个中共支部。莫萃华同时兼任共青团东莞特别支部书记,党、团组织合在一起活动。莫萃华的活动地点主要在学生宿舍,即后来的东莞中学教学楼。他在东莞中学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把《响导》、
广昌隆——中共东莞县委交通站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西隅社区振华路与德厚里巷0-接处左边第一间铺的位置。1927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先后在常平周屋厦的周氏宗祠和万江永泰村秘密设立县委机关,并在莞城以县委委员赖成基(于1928年3月任县委书记)经营的打锡铺——广昌隆作为县委交通站。1928年12月7日,设在城内木石居的共青团县委机关被敌人破坏,线索牵连到县委交通站广昌隆。当天下午,县保安队长和县-局侦缉队长带着一群--查封广昌隆,逮捕正在铺内的县委常委叶铎辉与赖杰、吴卓3人,并在铺里搜到一份会议签到册。这是县委在五天前于广昌隆开会筹备武装起义时的地下党员签到册。叶铎辉被秘密杀害。“广昌隆事件”发生后,许多共产党员相继暴露和牺牲,东莞党组
周恩来东征演讲遗址之一的东莞商务分会,位于莞城阮涌尾。建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是当时县令华廷杰和乡绅为吊祭与天地会起义军作战死去的乡勇卢灿琼等130人而建之祠。1910年(宣统二年),莞城商人叶永昌、张嘉言等在此处成立东莞商务分会。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进行第一次东征。2月5日,黄埔军校本部行营移驻东莞县政府。2月6日,东莞商务分会在此召开欢迎革命军大会。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应邀出席。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演说,阐明了此次东征的意义和目的:“此次军校出发,是为人民解除痛苦而来。但全恃本校军队,力量太少,若无人民援助,仍不足负重大责任,故本校极希望东莞人民通力合作,以促革命成功。”周恩来的演说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
东莞秀园——中青东莞分盟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东莞人民公园的钵山北麓,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多间砖木结构平房。1935年夏,中共党员王均予在广州组织中国青年同盟(后改称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同年7月,东莞进步青年张广业、王士钊、卢仲夫加入“中青”。8月,广州“中青”派麦蒲费到东莞,在东莞秀园建立“中青”东莞分盟,张广业为支部书记,卢仲夫为组织委员,王士钊为宣传委员。分盟成立后,发展了进步青年王鲁明、王炎、张士昇、黄庄平、何太等加入,并在莞城莞中、高埗、大朗、东坑等地建立了中青小组。“中青”东莞分盟的主要活动是:组织青年成立各种读书会,学习时事,学习社会科学和世界语;组织歌咏团、剧社等文艺团体,宣传抗日救亡。“中青”东
中共东莞县委交通情报站遗址在东莞市莞城区葵衣街12号(现门牌为23号),面积约为54平方米,两进深,为砖瓦结构平房,硬山式屋顶。屋主尹七嫂,有两个儿子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东江纵队。1940年下半年,中共东莞县委在这里建立县委交通情报站。1941年底,香港沦陷,时任中共香港市委组织干事的王河撤回东莞,由中共东莞县委书记陈铭炎秘密安排在莞城负责交通情报工作,自1941年底至1943年初,任交通情报站站长。县委交通情报站在莞城东正路十九巷34号设立交通情报分站。在莞城设立的交通情报点有豉油街、文兴街、振华路、市桥街之三角市、博厦十笏庵共五处。交通情报站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日伪军的军事情报;接送县委的来往人员、信件和物资。1945年至1946年
东莞市人民公园位于莞城区中心,始建于1913年,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园内游乐设施完备,亭台楼阁相映,树木青翠高大,各类观赏树种达一百多种,红桥绿水,荷塘月色,竹树夹道,到处鸟语花香。人民公园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人民公园的新八景,它们包括:红棉春晓、书楼夜读、盂岭丰碑、风篁煮茗、幽谷鸣泉、芳莎晚步、晓湖翠柳、东门旭日八个景观。其中“风篁煮茗”是人民公园老八景之一,近年来又在元宝山与盂岭山之间的山边兴建了“幽谷鸣泉”,重建“风篁煮茗”景点。地址:东莞市莞城区公园路1号类型:城市公园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7
邓尔雅故居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寺前街,坐北向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保存二栋形制、大小一样的房屋,都为四开间,面宽14米,进深16米,麻石勒脚、门框,趟拢门,青砖墙体,硬山顶,人字山墙,船形屋脊。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生于北京。雅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并师何邹崖学印。1899年入广雅书院就读。 1905年偕妻及大儿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1910年回国任小学教员。次年,与潘达微等同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1912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
明伦堂财产信条碑亭建于1937年,坐西北向东南,面宽6米,进深6米,高6米。碑亭为砖石结构,水泥平顶,由八条罗马柱承重,两侧各有一条麻石凳,陶制花纹图案地砖。亭前有麻石石狮一对。亭内正面墙体镶嵌“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定信条碑记”1通,为青石阴刻,碑高1.85米,宽0.77米。“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定信条”是1936年时任明伦堂委员长的李扬敬订立,并在公园筑此亭,希望“一邑公共之财产,乃可互相维持”。该碑为认识当时东莞公共事务活动,了解东莞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实物参照。
东湖寺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北隅社区新沙坊。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太常寺少卿尹源进捐款修建。坐西北向东南,原为三进,后堂已毁,现存二进,面阔15.5米,进深31.3米。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门框、柱与柱础。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首进内有屏风仪门,二进内4根圆木柱,瓜柱抬梁承重。寺前原有大湖叫东湖,可通东江,两边建有北畹庵与如庵,大湖南岸建有玉皇楼,现均已不存。东湖寺1958年改建为敬老院。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盂山山顶。1959年东莞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立。方尖碑,两级碑座,高16.5米,底座长4.98米,宽4.96米。钢筋水泥结构,石米批荡。坐北向南,碑身正面金漆书写“革命烈士纪念碑”7字,一级碑座上嵌“革命烈士纪念碑”麻石碑,记载立碑原由及时间。纪念碑四周有两级麻石护栏,周边青松环绕,庄严肃穆。2003年,碑前麻石道两侧立“工农革命”、“欢庆胜利”、“抗日烽火”、“解放斗争”四组石雕塑。
张如故居位于莞城街道博厦社区可园绿绮楼,GPS坐标:北纬23°0240.3,东经113°4418.3,海拔高程4米。可园由东莞博厦人张敬修所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修筑成园,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萌山房并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后成为张氏后人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可园收归国有,1964年年底对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改作东莞县华侨旅行社。1979年归由县文化部门管理,成立可园管理所,1998年改称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张镇镛庄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高桥坊三巷。为清同治年间制造-原料硝石、硫磺的商人张镇镛的家宅。原由分布于地堂两侧的6栋房屋组成,现仅存高桥坊三巷9号一栋房屋,其余或损毁废弃、或改建为现代楼房。现存房屋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四连廊结构,两侧有青云巷。通面阔15米,通进深29米。水磨青砖墙体,麻石勒脚,红砂岩门框。硬山顶,人字山墙,船形脊,陶制瓦当及滴水。整体规模宏大,为清代晚期典型的大户家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中兴路商业街骑楼群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中兴路。为民国时期的骑楼群,始建于1931年,1934年完成。商业街两旁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整条骑楼商业街东西走向,长约400米,街道宽约10米。每栋骑楼宽5至10米不等,进深均约为34米。
道生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西隅道富巷内,由清末东莞可园创建人张敬修的侄儿张嘉谟所建。当年道生园面积约750平方米,为平庭和水庭的中庭串列式布局。如今道生园历经百年沧桑仅剩下几间墙体倒塌、门窗全无、破烂不堪的老屋。房屋坐西北朝东南,为红砂岩勒脚、门框,水磨青砖墙,硬山顶,首进为人字山墙,二进为镬耳山墙,三进为马头山墙。当年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曾在道生园居住了达10年之久,并潜心作画。使道生园与可园都成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
讴歌亭位于人民公园内盂山西角,建于1921年,坐东南向西北,面宽7.7米,进深6.5米,高7.8米。为砖瓦结构的四角方亭,卷棚顶,绿琉璃瓦当、滴水。亭内正面墙体镶嵌有尺寸、材料一样的“讴歌亭记”和“告示”碑各1通,为麻石阴刻,碑高1.32米,宽0.49米。讴歌亭是为了纪念时任东莞县长黄春林为民做好事而建,对研究民国东莞历史有一定史料价值。2008年,公园管理所对其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并在亭中设置石桌凳供游客休息。
绿瓦楼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中学北区校园内,是由东莞明伦堂拨款在保安仓原址上兴建的教学楼,1927年东莞中学校长袁昌善作规划、设计图,1929年由罗汝荣校长建成。绿瓦楼为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3栋二层骑楼组成,每栋楼之间右侧以连廊相接。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表呈米黄色,绿琉璃瓦芜殿顶。总面宽31.2米,总进深43.1米,占地面积1344.72平方米。现仍作为学生教学楼。该楼见证了东莞教育的变迁。
博厦庶常张公祠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二甲坊10号。清代初期,为纪念博厦七房人先祖张庶常而建,张敬修、张达等为该房后裔。公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四连廊结构,通面阔11.9米,通进深约25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基脚、孰台、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上有精美木雕。总体布局基本完整,有鲜明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报功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中学北区校园内。清同治年间,为纪念历尽艰险争回万顷沙田的四君子:何鲲、方文炳、陈龙安、陈荣光而建。抗战期间被日军毁坏,1946年在原址上重建。报功祠为两层楼房建筑,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表呈米黄色,面宽11.4米,进深11.9米。大门上嵌大理石碑,阴刻“报功祠”3字,两侧嵌大理石对联,阴刻“前徽崇祀庙千秋,遗泽永留沙万顷”。现为东莞中学教师办公室。
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学左街三巷17号。为清代祠堂建筑,民国十九年、2006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连廊结构,总面阔11.3米,总进深22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塾台、勒角、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承重。该宗祠对了解东莞清代祠堂建筑及宗族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莞城迎恩城楼(俗称西城楼),位于莞城西正路口。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莞城标志性古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与东门和阳、南门崇德、北门镇海三城楼同时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东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楼高16米,宽126米,厚14米;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有36根大圆柱支承,红墙绿瓦,画梁彩柱,飞檐斗拱,雄伟壮观。城楼下为拱门通道,六十年代重修时,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不设城门,以适应交通需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迎恩城楼依然屹立不倒,雄姿英发。它在西城楼文化广场以及附近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衬托下,散发出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魅力。景点位置广东省东莞莞城区西正路
卢焕光故居位于莞城街道千祥街8号,故居分前进和后进,前进为铺面,后进是卢焕光的居住地方。1949年9月,这里成为中共莞城总支部机关。GPS坐标:北纬23°0301.6,东经113°4436.6,海拔高程30米。
还金亭在莞城至温塘公路边,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此亭长5米,宽4米,高5米,砖瓦结构。该亭是温塘村民袁友信所建,作茶亭卖茶之用。袁友信在茶亭经营生意期间,有一旅客在此喝茶,遗下三百两银子,他代为保存,等失主等了三年。三年后失主重游东莞,路过茶亭,袁友信把银子如数归还他。失主非常感激,把银子赠给袁友信,他分文不取。后人为表彰袁友信拾金不昧之美德,使其发扬光大,重修茶亭,改名“还金亭”。温塘村秀才袁珲宇特为此亭撰写对联:邑乘志清芬,溯此地名贤,茶煮廉泉,三载遗金还故主;笠车堪小驻,悯当途热客,重建旧址,百年嘉树荫劳人。附:还金亭匾文族祖友信公尝在此亭施茶,见座有囊金,知过客之遗也。守之,候其来取。不料日暮,客不至,因载归。翌日,复载而出,如
李鹤年故居坐落在东莞市莞城西隅社区阮涌路3巷4号。故居面积约70平方米,为清代末期建的三间两廊式民宅。1928年初,这里是中共东莞县委机关的联络点。
东莞县农民协会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象塔街。1925年春,东莞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在太平(今虎门镇)育婴堂成立,蔡如平任筹委会主任,蔡日新、王固础、邓一舟任筹委会委员。当时全县已成立一、二、三区农民协会,会员约四五千人,成为全省有农民协会组织的22个县之一。1925年5月,东莞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蔡如平任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蔡日新、谭式全、邓一舟、邓圣符任执行委员,机关设在莞城万寿里象塔街。1926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蔡如平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省农民协会派共产党员陈克武接任东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执行委员有蔡日新、谭式全、邓一舟、邓圣湖、张乾楚。下辖一、二、三、四区农民协会和128个乡农民协会,会员有1
邓蓉镜、邓尔雅故居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路62号东莞中学北区校园内,年代为晚清。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硇越ㄖ?014年9月,被公布为第十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向前延伸5米,左至故居外墙外约3米,右至故居外墙外约7米,后至本体后方外墙外约3.5米。面积104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文物本体向外延伸20米。面积3820平方米。
东莞中学旧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年代为民国。2024年4月19日,东莞中学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为东正报功祠、教学楼旧址3栋
东莞中学民国建筑群(含民国教学楼、报功祠)位于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东莞中学北区,年代为中华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教学楼外墙起向西延伸2.4米,向南、东、北延伸至周边建筑滴水为界。占地面积约2412.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教学楼外墙起向西延伸25米,向南、北至周边建筑滴水为界,向东至东莞中学校区围墙边。占地面积约4711.1平方米。
翟氏宗祠位于莞城街道罗沙社区罗村路口,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向前延伸10米,左、右、后以民宅滴水为界。占地面积约794.1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前至路边,左、右、后以民宅滴水为界。占地面积约909.6平方米。
东莞抗日亭碑坐落在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人民公园盂山北侧之古城墙上。1988年10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50周年而建。纪念亭是四根圆立柱支撑的琉璃彩瓦铺成之圆赞式屋顶,面积约18平方米。亭中是1993年12月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立的一块石碑,简要叙述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榴花等地抗击日军的事迹。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于10月15日组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随后联同由中共掌握的县社训总队常备壮丁队,分赴石龙、虎门前线抗击日军,在榴花、白沙力挫敌锋。1939年1月,坚持东宝敌后斗争的各支抗日武装合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另有70余人开赴惠阳参加曾生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