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馆是一座全面展示-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该馆以《-战争》为基本陈列,以全新视角再现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分为“-战争前的中西世界”、“中英战前冲突与广东军事防御”、“第一次-战争”、“第二次-战争”和“沉沦与觉醒”等七部分,共展出文物1860件,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该陈列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备较高科学品质;遵循“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理念,致力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地展现-战争完整历史;利用-展
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收藏、研究、陈列林则徐销烟与鸦片战争文物史料,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及有关文物,利用这些文物资料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育。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虎门销烟》、《-战争海战陈列》以及《虎门海战半景画》。-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建馆初期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为利于对鸦片战争遗址的管理,又增加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内庭院面积宽阔,树荫如盖,绿草如茵。中轴线上依次矗立着虎门人民抗英群像、林则徐塑像、馆舍等。馆舍仿古炮台的立面设计,雄伟庄严。院内南侧是当年林则徐销毁鸦片时所开挖的销烟池。展馆
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11处炮台,设置大炮3O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现今的虎门炮台旧址除少数位于番禺区外,大部分归-战争博物馆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分成相对集中的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两组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进行管理。炮台多为条石和灰、砂、黄泥砌筑,平面圆形或半月形分为露天台(即明台)和暗台两类。威远炮台至今保存完整,
荔荫园(蒋光鼐故居)位于虎门镇南行5公里的南栅管理区新基村,背靠三台山。该园以广植荔枝而名,初创于清道咸年间,是一代抗日名将蒋光鼐将军祖父蒋理祥手创。蒋理祥字议寰,号吉云,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上,为翰林院编修。1887年,蒋光鼐在园边祖屋出生并度过少年时期,青年从军,跟随孙中山革命,战功显赫。1931年升为陆军上将,任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年指挥了“—·二八”淞沪抗战,大挫日寇锐气,大振国威,震动了中外。1930年,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方别墅式楼房,基座特别,为拱形涵洞式垫托底层地面,通风防潮。花岗岩石砌台阶,石雕栏杆精致,前廊后室,内建一厅两厢,一式二层,红墙围护国林,内有荔枝、龙眼、黄皮、番荔枝、法国白玉兰等名果嘉木,园前有
威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地处珠江海口东岸,在南山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增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光绪四年(1878)、光绪十一年(1885)曾重修,总占地面积约5080平方米。南山炮台系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台周五十二丈五尺,台上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海滩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六十丈,炮位增至四十个,为威远月台(威远炮台)。威远炮台于1841年2月26日英军进攻虎门时受到破坏,1843年修复,1856年又被英军破坏,1878年重修。现存威远月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重
虎门销烟池在东莞县太平镇口,南临珠江,北靠牛背山,西为镇口关隘.19世纪30年代英国、葡萄牙等武装0鸦片进入我国南方边陲。大量鸦片运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无数金银流出国外,害得国弱民穷。清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禁烟奏折,特派林则徐赴广州查办,迫使外国鸦片商在虎门交出了鸦片2万多箱,共重1175吨。为了销毁这些害人的-,特意筑了两个大池子,长宽各4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栏桩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销毁鸦片烟时,先将池内蓄水,撒盐成浓盐卤水,将鸦片分批投入池内,用浓卤水溶化。然后再投入生石灰搅拌,马上引起反应。0开了,使其分解销蚀。最后把这些混合废品残渣用江水冲走,涓滴不留。三个星期后,终于销毁殆尽。当时(1839年6月3日到25
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位于虎门海口沙角山,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1年)。鸦片战争时期,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被誉为粤海第一重门户。现已开放的主要景点有:沙角缴烟码头广场、濒海台、临高台、节兵义坟、节马与陈连升塑像、捕鱼台、功劳炮、林则徐纪念碑等。交通位于虎门海口沙角山,在虎门镇可乘1路公交车或小巴士到沙角部队门前下车即到。地址: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岩的沙角地域一、免费开放区域:缴烟码头、临高台、濒海台、捕鱼台、节兵义坟及公共活动场所二、免费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30—17:30三、领票时间:8:30—17:00四、观众凭票入馆。须在领票处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居住证、老人证、驾驶证等)排队领票,一人
与威远炮台遥相呼应的虎门大桥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悬索桥,被誉为“世界第一跨”,是东莞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大桥全长15.76公里,主桥长4.6公里,桥面双向6车道,主跨888米,以跨度大且不用钢锁吊住的高难度造桥技术闻名。虎门大桥的建成通车,跨海连接了虎门、番禺两地,使东莞成为沟通穗、港以及珠江两岸和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的交通枢纽。众所周知,这里曾经是鸦片战争的古战场,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带领虎门军民筑起了百丈铁链横锁大江,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金锁铜关抵御来犯之敌。而今,硝烟不再,天青海阔,波澜不惊,天堑变了通途,泛舟珠江,只见大桥飞架,横空出世如长虹卧波;信步桥头,则气象万千,云樯帆影,尽收眼底。交通位于虎门镇,在东莞市
广东水师提督署寨墙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上,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北边,沿着大人山山脊分布,呈东西走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早在明洪武年间,就在虎头山(即大、小虎)垒营设防,称为“讯地”。明万历十六年(1588)移营至武山(威远岛上),名为“虎头门山前寨城”,后因水浅不能泊船而废。清初,迁至三门口(即九门寨),名为“虎头门山后寨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驻地从三门口(即九门寨)迁至石旗岭(即大人山),由东莞人士捐银7400余两修筑寨墙,长186丈,用三合土夯打而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城寨,用砖石砌成。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置水师提督,衙署皆设虎门寨内,成为广东海防最高指挥部
朱执信纪念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朱执信公园(原海军医院)边,为了纪念朱执信,抗日名将蒋光鼐在虎门人民南路建立朱执信纪念碑,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立,,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文革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现己扩建为“执信公园”。1990年,朱执信纪念碑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纪念碑及对于研究朱执信及近代革命史有一定的价值。朱执信纪念碑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文革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现己扩建为“执信公园
义勇之冢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腰,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保卫战中牺牲的清朝官兵合葬冢,1974年义勇之冢迁至牛背脊山山腰。坐东北向西南,宽5.17米,深9.55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室两旁刻有“英灵钟吉地,佳水绕明堂”对联。1841年2月26日,英国侵略者大举进攻虎门第二道防线上横档岛炮台。守台将士奋力还击,结果大部分以身殉国。留下的10余名勇士虽身负重伤,仍宁死不屈,愤然集体投井,壮烈牺牲,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战后,虎门军民从井中打捞起无名勇士的遗体与其他阵亡士兵一起就地安葬。1885年,虎门军民将这些忠勇之士的骸骨迁至横档岛山边筑坟安葬,题为“義勇之塚”,坐东北向西
靖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山腰镇远炮台与威远炮台之间,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的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邓廷桢、关天培奏准筹建,为虎门炮台第二重防御体系,整个占地面积约1560平方米。1841年2月26日虎门之战,关天培在靖远炮台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炮台沦陷,被英军大肆破坏;1843年修复,1856年又被英军破坏;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的虎门大桥破坏了部分炮位及清兵营房,1996年至1997年对靖远炮台露天炮位、暗道等进行大规模维修。炮台旧址现今仅存三个圆形露天炮位、暗道、兵房三处及炮台后围墙,有“靖远炮台后墙界址碑”一通,原嵌在后围墙内,现藏鸦片战争博物馆。靖远炮台
沙角炮台门楼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办广东海防时,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字、水师提督娄云庆开始主持修建。坐西向东,高8.36米,宽7.75米,厚3.6米,拱形顶,占地面积约1130平方米。门楼上有一个阅兵点将台,正面灰塑匾额左侧写有“沙角旧台久圮甲申冬兵部尚书彭粤督部堂张筹办海防以此门户饬修复肇董其事工竣以志诸石云统领肇军提督军门娄云庆跋末将任英俊监修”中间写有“沙角”2字,右侧写有“光绪乙酉秋月立”。门楼两侧有三合土围墙连接,围墙残长63.9米,高3.7米,厚0.6米,围墙上密布枪眼。围墙后宽阔的平地为练兵场。练兵场长约56.1米,宽约17.1米。沙角炮台门楼旧址是开展爱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部,北距东莞市30公里、虎门镇6公里。遗址分布于村头村西的台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村头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89年、1993年经两次发掘,面积为3375平方米。堆积厚1-3米,可分早晚两期,晚期为明代中晚期村落遗址;早期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不同功能遗迹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区、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区等。两区之间公共活动场所未发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区。清理十余座房基,均为平地起建,有圆形、圆角方形,还有柱洞、灰坑、排水沟。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状、制法、陶色陶质和花纹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典型特点。年代约距今3500年。村头村遗址
沙角濒海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上改建而成。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0140平方米。该台有3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约10米,炮位后面有暗道串联,后上方筑有带枪眼和码墙的指挥所围墙,炮位前筑有带枪眼的驳岸围墙。濒海台前是缴烟码头,麻石条铺筑,呈三角形。缴烟码头上竖有林公则徐纪念碑一座,德国产克虏伯炮一门,道光年间铸造国产铁炮一门。濒海台扼守珠江出入口水道,兼扼三门口进入太平墟要冲,与第二道防线之威远炮台遥相呼应。沙角濒海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沙角临高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扯旗山山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临高台为明台暗室组合,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炮巷暗道深长,炮巷入口处为临高台门楼,高约7.8米,宽9.4米,青砖和红砖筑成;炮巷内两侧有暗室,分别为弹药库和兵房;炮巷尽头连接一个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为8.5米,现存储弹坑34个,指挥官站位2个;炮巷与炮位相连接处有一长方体形水池,水泥灰砂砌筑,长1米,宽0.52米,深0.55米。临高台所处地势比濒海台为高,两台彼此相连,补充濒海台之不足,声威互壮,扼守相宜。沙角临高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沙角旗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电厂内旗山上,建于清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89)。沙角炮台扩建时,先后在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狮子山、白鹤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座炮台,旗山炮台为这一时期所建炮台,占地面积约165平方米。现存有炮位两个,分别位于旗山山腰的暗堡式炮台和山脚的露天炮位。暗堡式炮台由门楼、穿山暗道和暗炮位组成,炮台门楼缺牌匾,2000年在炮台附近发现“旂藏炮台”碑一通。炮池扇面最大半径7.2米,扇面弦长8.4米。沙角旗山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1841年2月26日鸦片战争“虎门保卫战”失败,被英军破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复,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军破坏;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镇远炮台,占地面积约2140平方米,由分布于南山西侧山腰的七个圆形或半圆形的露天炮位组成,有暗道连接各个炮位,炮位背后有青砖砌筑的两栋兵房和一间火药局。另在镇远炮台7号炮位东侧新发现有三座炮位,炮台石砌围墙一周和兵房三栋。 镇远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节兵义坟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百草山山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鸦片战争时期沙角之战中牺牲的75为外地籍清军勇士合葬墓;1964年、1971年两次重修。坐东向西,灰砂、花岗石结构,长17.8米,宽17.2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坟头平面呈半圆形,中立一花岗石墓碑,上阴刻行楷书“節兵義墳”4字,上款刻“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节兵七十五位合葬”,墓后及两侧均有挡土墙三面环绕。坟头前面为方形拜堂,再前面是筑有护栏的两级台阶。节兵义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鸦片战争史及中国近代革命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蛇头湾炮台旧址建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蛇头湾山顶地势平坦处。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时建的是三合土炮台,并削平前面山土为敌台,面铺石板,台内设炮位十七个,神堂一间,兵房八间。清咸丰六年(185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坏。清光绪九年(1883)重建。现存炮台为清光绪时期样式,坐东北向西南,整座炮台由三合土围墙环护,平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520平方米;东面开大门;围墙内有两个露天炮位,一左一右,两炮位中间有暗道相连。蛇头湾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角捕鱼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捕鱼山,在旗山东边,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右捕鱼台四台组成,占地面积约22,490平方米;四台一字排开,隐藏山中,为暗堡式炮台;穿山暗道为砖石砌墙,灰沙粉刷,水泥砂石铺地;暗炮位方木支撑盖顶,顶部拱圆;在捕鱼山顶建有露天炮位一座,炮池呈圆形。沙角诸台以捕鱼台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有门楼一座,护墙围绕,颇为壮观。围墙内筑炮台,并设有兵房和练兵场。沙角捕鱼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郑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白沙社区四村村头,是白沙郑氏族人的“始祖祠”。始建于宋朝,明万历、清嘉庆年间重修,现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二廊合院式布局,整个地形呈“步步高升”之势,面阔15.8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568.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碌灰筒瓦,青砖墙体。后堂两侧墙内镶嵌清嘉庆年间的两块石碑,石碑分别记载了白沙郑氏由福建莆田迁移到此定居和重修大宗祠的历史。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对研究明清岭南古建筑和白沙村史及郑氏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定洋台旧址,又称鹅夷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九门寨社区鹅山山脚,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春,与虎门炮台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河道之要冲。坐西北向东南,现存的定洋炮台有3座炮位,由两个主炮位、一个辅助炮位组成。主炮位之间有长度50米、宽度约3米的暗道相连,有贮弹室、暗室。暗道、暗室基础为麻石,红砖券顶。辅助炮位较小。三间拱顶立柱西式清兵营房,面宽14.85米,进深10.8米。定洋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顶营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顶,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镇远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光绪九年(1883)虎门炮台大修时重建。炮台呈方形,全长123米,中宽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围墙上布满枪眼,围成一个炮城的形制,中设兵房和练兵场,占地面积约5490平方米。围墙西南面开口处有德国产克虏伯大炮一门及炮座一个,炮长8.45米,重4.2万斤。山顶营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角仑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设有炮位五个,每个炮位有暗道相通,四周设有围墙;炮台还设有烽火台、兵房、军械弹库等设施,占地面积约1490平方米。现存的仑山炮台有三个暗堡式炮位,分别为仑山霹雳台、仑山振威台和仑山□□台,三个暗炮位现已崩塌,暗道保存较为完好。山顶现存两个露天炮位,炮池形制为圆形和月牙形,有暗道三条,清兵营房四间。沙角仑山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角迎薰门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沙角捕鱼山与扯旗山之间,建于清代晚期,东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积约176平方米。迎薰门高3.05米,宽1.7米,门额上 书写“迎薰门”3字。两侧围墙延伸至山上,墙厚1米,高3.05米,三合土夯筑。西南侧围墙残长76米,东南侧围墙残长约100米,靠近迎薰门处被沙角海军部队门楼断开。沙角迎薰门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一定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志敬墓 位于东莞市虎门镇梁屋村小捷山。墓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灰沙夯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保存完好。陈志敬,虎门北栅村人。陈志敬之孙陈益(?~1592年)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越南)带回番薯。试种成功后,在其祖陈志敬墓地右方买地三十亩进行扩种。经农史学家考证,引种时间比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引种还早八年。 198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医院旧址位于虎门镇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内,由门楼、商颂亭、虎门医院主体建筑三部分构成。据史料记载,虎门医院是由蒋光鼐等人发起倡建,于1933年正式落成。现在虎门医院旧址已命名为虎门镇执信公园,以纪念朱执信先生。园内广植花草树木,宁静怡人,文物本体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的重要场所。虎门医院大楼现为老人活动中心。202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广场是虎门地标,虎门中心的标志建筑!虎门广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中心,竣工于1997年,广场的西北面是虎门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东北面有数家大型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东南面是广场花园。西南面是海富华庭高层住宅和虎门大市场,海鲜批发市场.离著名的富民时装批发城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景点位置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大道
“白沙水围村”原名是“逆水流龟村堡”,位于虎门白沙村,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虎门白沙人郑儒所建。郑儒是明末进士,官至太寺少卿(古时为四品官)。全村呈正方形、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6889平方米,边长为83米。村堡四周是高6米、厚0.6米的护寨墙。村堡布局取形于龟,因北面有溪水迎面而来,故称逆水流龟。村堡四周是18米宽的护村人工河,因四周环水,故人们又称该村堡为白沙水围村。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村堡四角的小楼堡为龟的四足,北面高出护墙的保垒楼则是0,青色堡垒楼上的红砖则是龟眼。村堡正门门框是由红沙石建的,门额上刻有“里闾堡聚”四个古朴大字,门边有一幅石刻对联,上联是“前蝶岭
朱执信纪念碑在虎门镇海军医院内(现执信公园)。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立,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0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原藉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为《民报》撰文,与改良派论战。1910年(宣统二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1931年参加讨袁(世凯)运动,后又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南方继续策动讨袁的武装斗争,1917年“0”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次年,随孙中山到
礼屏公祠位于虎门镇村头村,是目前虎门规模最大、叠砌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礼屏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积607.4平方米,正门前面宽18.07米,左边长9.97米,右边长40.17,后面宽15.2米。祠分两路四进,中有青云巷。左路面阔三间,前三进为头门、中厅、后厅,前后天井两侧均有连廊;最后一进(北厅)为单独院落,以两侧门自青云巷及左侧街巷进出。右路由于改建较多,关系较复杂,但基本的格局仍可辨析:三进,自天井侧向进出。纵向轴线上建筑除第四进厅外嵛为硬山屋顶形式,第四进厅(北厅)与其它连廊等为卷棚顶。四进屋脊各不相同,越后越低,最后一进为卷棚,无脊,脊式为龙舟形,其上下不立鰲鱼,头门南面垂脊前立有狮子。屋脊造型弧线连贯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只厝ィ每山饩龆嗌偃说奈卤グ。 贝哟耍懔粜恼庵挚梢猿浼⒌墓匐鹊纳は靶院驮耘喾椒āR荒曛螅白派鄙碇觯章蛄饲踝洌逊碇植卦谕闹邢胪低荡毓冢盟剂喜患暗氖牵氖焙颍卸嗨以侥系墓俅刈哦嗝踝湟醇┎端T谡馍拦赝罚嫘械?/p>
郑瑜墓白沙郑瑜墓位于虎门白沙社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坐西向东,上下全长20米,占地200㎡。古墓用青砖、灰沙砌成,坟成睡状,直望东方莲花山(又名笔架山),名曰“丹凤朝阳”,气势浩荡。古墓一直以来都是由白沙宗族村民拜祭,保存完好,该墓于2004年被列为东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虎门镇则徐社区鹅公山山顶,GPS坐标:北纬22°4912.1,东经113°3943.0,海拔高程50米。1938年10月23日,日军占领虎门。虎门军民继承反帝反侵略光荣传统,奋起反抗,写下了华南地区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为告慰阵亡忠魂和死难同胞,当地政府发动虎门各界人士捐资,在鹅公山顶修建“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1946年4月20日,纪念碑建成,太平29个团体及虎门驻军总共3000余人集合举行揭幕典礼及公祭大会,对阵亡的抗战将士和死难同胞致以哀悼。这座纪念碑已成为虎门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象征,也成为日军侵略罪行的有力见证。20世纪50年代,海防部分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