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植物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占地面积约420公顷,园区规划面积200.5公顷。北向市行政办事中心和东莞CBD,西面水濂水库,东邻同沙生态公园,南接水濂山森林公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通过区域绿道等城市绿脉相连,组成了东莞市核心区的生态绿肺。东莞植物园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东莞县国营板岭林场,1998年改为“东莞市植物园”,2006年与“绿色世界城市公园”合并更名为“东莞植物园”,为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下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一座以“植物保育、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园林植物园,被评为“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华南农业大学中国荔枝研究中心东莞研究基地”。东莞植物园于2024年8月在原绿色世
水濂飞瀑,位于市中心以南的水濂山森林公园。水濂山旧称彭峒山,海拔378.8米,方圆十余里,山岗连绵,岩石嶙峋,因昔有彭公楼隐于此,故名彭山同山。彭峒水帘,是明代东莞八景之一。山上有泉,水清冽味甘;有古峒山寺,规模宏大,遗址保留完好。半山处有观音庙,驱车可直至庙前。山颠飞瀑悬泻十余丈,形如水帘,四时不绝。山涧多藤萝,横垂削壁。泉水绕庙后左侧,注入芙蓉涧。飞瀑流泉,淙淙峥峥,音如琴声。山上林木阴翳,花草茂盛,松响助凉。交通公园电瓶车每人次5元。水濂山森林公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南部近郊,公园总面积22.2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低山、丘陵、湖泊及其生物资源为特色,集登山活动、水上游乐、植物科普、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为一体的,具有郊野公园
东莞展览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DongguanExhibitionCenter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是一座以展示东莞名城风采为目标,形象地再现东莞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图景,集宣传、教育、咨询、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览场馆。展馆基本陈列为《历史鸿篇盛世华章——东莞文明发展大观》,包括历史篇、经济篇、城市篇、文化篇四大部分和独立展区。展览运用宏大的场景、翔实的资料、艺术的构思、高科技的手段,展示出东莞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和美好的未来,是全面推介东莞的窗口、市情教育的学校和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场所。了解东莞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5000年前、1839年、1988年……这样一系列数字您听说过多少?林则徐、袁崇焕、蒋光鼐……这样一群人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位于南城区元美中路2号,建筑面积40000m2,科普展览教育面积23820m2,展品300多件套,其中90%以上为互动展品。主要展示制造业科技、信息与高新技术两大主题,同时兼顾启蒙科技、网上科技馆、影视天地三大辅题,是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旅游景区,是国内首创的具有东莞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专题科技馆,年均接待中外游客40万人次。东莞科技馆以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为己任,自开馆之日起就将对公众环境教育工作纳入科普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环保理念、技术和方法。一是运用常设环境教育展区开展日常展示教育活动。包括500平方米环境综合治理展区、分质供水系统、奇幻天气、遥望家园等,展区展品根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区的中央,附近有东莞大道连接广深高速路石鼓出口,是集行政管理、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广场,2004年1月正式开放。东莞市的中心广场地处市中心要道鸿福路上,背靠东莞市政府大楼,南北总长约1400米,是集行政办公、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广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广场依地势自然分成南北两片区域,北侧广场按左右对称布局,分为礼仪桥、升旗台、弧形水面水景区等三段空间,其中以临水光柱、主雕塑《纽带》为主的水景区最为热闹,南侧广场自北向南逐渐转向非对称布局,形成飘花水景、水景报廊、蛋形露天剧场、斜坡商业街等景观。每逢周末及重大节庆日,游人便可以在此欣赏到五彩缤纷的水晶音乐喷泉,其盛况于市中心可谓无与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灰塑龙舟脊。头门置塾台。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袁屋边乡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区。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为了巩固和扩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派出-队到袁屋边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了农会组织——岗岭会,随后又成立民兵队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矗立在东莞市中心广场西南端,是一座美丽别致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筑,这里是展示科技神奇、感受制造魅力的精彩舞台;这里是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的快乐园地;这里是集聚科技资源、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科技馆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展示制造业科技和信息与高新技术两大主题,同时兼顾启蒙科技、网上科技馆、影视天地三大辅题,是国内首创的具有东莞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专题科技馆。馆内展品达300多件(套),90%为互动展品,80%为创新展品。制造业科技展厅主要展示: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制造业与人和社会。信息与高新技术展厅主要展示:信息科技、生命与环境、材料与能源、航空航天与航海。穿梭于信息与高新技术的座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南城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重要遗迹。墓葬0土了两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专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蚝岗遗址保存面积约650平方米。专家推测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万年以来逐步形成的,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个海岛,遗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为先民提供饮用淡水。据当地年龄大些居民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贝壳堆积如山,生产队曾于
绿色世界地处东莞市南城区,景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游客可以在此观赏到无土栽培的植物、200多个品种的温室异国花卉和100多个品种的果树,此外还有寓教于游的传统农业展览和现代农业展览。绿色世界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为主题,正成为城市绿色公园和现代化农业样板。绿色世界最有名的还是这里的鸟语林,园中园鸟语林是一个大型的鸟类观赏和鸟艺表演乐园,园内根据各种鸟类的不同生活习性,放养各种鸟类100多种近6000只,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丹顶鹤、红腹锦鸡、鸳鸯,还有国外引进的金刚鹦鹉、黑天鹅、火烈鸟、冠鹤等珍稀鸟类。游人可以体验亲手喂鸟的乐趣,也可去园内的鸟艺剧场看鸟类的精彩表演。鸟语林是集鸟类观赏、表演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游
2004年9月15日,在蚝岗苏氏宗祠重修启用之际,东莞市的第一家村级博物馆——蚝岗民俗文物馆也同时应运而生。蚝岗民俗文物馆的办馆宗旨是为了保护祖国珍贵文物遗产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的成立体现了南城区党委和区办事处对村一级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关怀。蚝岗民俗文物馆乃通过陈列清至民国时期的家具和陶瓷器等民间生活用具、用品,向人们展示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习俗,借以达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普及文化科学、历史文物知识的目的。此外,文物馆还系统陈述了蚝岗村苏氏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该展览充分利用苏氏宗祠现有的空间布局,主要依照客厅、卧室、书房、课堂、饭厅、手工作坊等几部分进行陈列布置。同时对一些当时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碗、碟、豆、炉、灯、壶等进行较为全
水濂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南城区水濂社区长排山脚,碑园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分二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瞻仰坪,地面是水泥混凝土。碑座耸立在第二层级,坐北向南,面对巍峨的水濂山。纪念碑高6.5米,呈立体梯形,主体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碑顶立有一个鲜红的五角星,碑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碑身用白色云石围砌。碑园四周建有护栏,护栏两边种有柏树。碑园前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后面是长排山,山上长满了苍翠挺拔的松树。抗日战争时期,水濂山区是东江纵队活动的游击基地之一,水濂抗日自卫队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东江纵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水濂地方组织领导人民群众,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水濂山区开展武装斗争
苏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大围。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清光绪三年(1877)分别进行过重修,现基本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苏氏宗祠坐西向东,是东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该祠为中轴线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重要建筑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中路的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三进建筑。后面附置读书室。一进前瞻廊梁架和挖墩上周往刻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端兽图案;次间设有四塾台,再现了古老形制遗风;正脊饰博古花鸟陶饰工艺精细。二进的红
罗亨信家族墓位于东莞市篁村。1988年发掘。包括有三座墓葬,自南向北依次为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罗亨信祖父母合葬墓和罗亨信父母合葬墓。墓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石麒麟及石刻的龟趺神道碑。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天顺三年故通议大夫左副都御史致仕罗公赠淑人刘氏墓”,分南北两个墓室,墓室以石板砌筑,内置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室置女尸,北室置男尸,人骨架尚存。北室墓顶还置一方石圹志。随葬品有陶罐、青花瓷罐、碗、金箔、铜钱、“为善最乐”铜镜、刻有“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篆书的石印、银簪、耳坠及一件油烟墨等。罗亨信父母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景泰八年制加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罗公淑人黄氏墓”,石室内置两副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
雪松李公祠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石鼓社区十三坊一街2号,年代为1917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4年9月,被公布为第十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后左右以祠堂滴水以外10米为界。保护范围面积:107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20米。面积:5302平方米。
雅园张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雅园社区,年代为清-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舞控制地带1;し段庠灯鹣蛲庋由?0米。面积:5840平方米。
恬甲村古建筑(含度香亭、棣甫张公祠、张伯桢故居)位于南城区胜和村,年代为清-民国。类别为古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氏宗祠位于南城街道水濂社区大雁塘村一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以祠堂前水塘为界(包含水塘及广场),后及左右以围墙以外10米为界。面积:6743.8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30米。面积:36801.07平方米。
白衣庙遗址位于南城街道水濂社区水濂山森林公园,年代为南宋—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以外10米为界。面积:4364.9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起向外延伸30米。面积:25411.69平方米。
李氏大宗祠位于南城街道白马社区铺前村一巷1号,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以祠堂前广场为界(包含广场),后及左右以围墙以外10米为界。面积:3678.9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30米。面积:26833.21平方米。
陈氏宗祠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平乐坊阜东路,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以祠堂水塘为界(包含水塘),后及左右以围墙以外10米为界。面积:4219.59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50米。面积:29105.75平方米。
五玉翟公祠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周溪上和坊下围村,年代为清中期。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后左右以祠堂滴水以外10米为界。保护范围面积:179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20米。面积:697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