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文化旅游景点

塘尾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内共有书院19间,古榕树21棵。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塘尾明清古村落对研究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至于岭南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塘尾村明清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

燕窝五仙潭抗日斗争遗址

燕窝五仙潭抗日斗争遗址位于石排镇燕窝村,GPS坐标:北纬23°0600.6,东经113°5342.6,海拔高程8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石龙,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到附近村庄骚扰百姓,搜寻抗日部队踪迹。据燕窝村民回忆,1943年冬,一个中队的日军窜入燕窝村袭扰群众。半个月后,两名日军再次窜入燕窝村掳人抢劫。大多数村民被迫躲到村后的山岭上。当时有一个妇女来不及躲避,被日军抓住,后寻机逃到后山。两名日军追赶村妇时,被隐藏在后山小路边的村民王渭枝、王渭培、麻包(外号)三人合力打死其中1人,但让另一名日军逃脱了。随后,村民们把日军尸体用麻袋装起来,绑上石头,丢在燕窝村外面的一口深潭里面(现大博士幼儿园附近)。几天后,腐尸被水浸泡发涨浮上水面。

云岗古寺

云岗古寺位于东莞石排埔心村,相传建于宋朝,是东莞境内唯一一处拥有明清重修题记的古建筑。历经千百年,云岗古寺一度破败,几次重修,还被改造为社学,成为教书育人之地。云岗古寺旁边有一间洪圣宫,供奉广利洪圣大王。洪圣大王是南方沿海地区信奉的海神。云岗古寺门枕石雕刻装饰精美,梁架柁墩装饰麒麟、鱼龙等雕刻,是东莞市境内迄今发现唯一的有明、清两代题记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洪圣宫的第一进和第二进有门与云岗社学相通,在2009年重修时,出土有一块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纪年的石雕构件。云岗古寺原为宗教场所,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时任福建布政使司的埔心人王德榜回乡将此地改建为云岗社学,至解放初期,一直作学校使用,

维高公祠——东江纵队宿营地遗址

维高公祠——东江纵队宿营地遗址位于石排镇下沙村下沙村小组,GPS坐标:北纬23°0338.5,东经113°5719.2,海拔高程8米。下沙村在解放前称沙宝里。1940年下半年,中共地下党以沙宝里学校为据点,逐步建立起了党的地下组织。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做秘密情报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加东江游击队。由于有了地下党组织的接应,东江纵队也将下沙作为宿营休整的基地。1944年2月,东江纵队铁东大队成立后,经常在沙宝里维高公祠宿营,每次有100多名队员,在祠堂里打地铺。沙宝里离横沥很近,附近有日军炮楼,经常用望远镜巡查抗日游击队动向。但沙宝里村前的几棵大榕树挡住了日军视线。游击队员在维高公祠宿营时,都关上大门。公祠有一个侧门,侧

石排镇燕岭摩崖石刻

燕岭原是东莞这里明清时期的古采石场,有些象广东最著名的莲花山的形成原因,样子也很象。石料为水成岩红石,经数百年开采残留下来许多的石壁、石柱,呈暗粉红色,当地人称之为十八间房。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有诗曰:文卿大雅,心广体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池鱼逐荔,花鸟口啼红,千林明月,叠嶂清风,与人同兴,佳景时适,高山仰止,书赠铭峰。不过,此景点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只有一些寻幽探古之人喜爱到这里来,而且还可以通过这里了解一下古代采石场的开发过程,对古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当地政府正在准备开发,因为莲花山就开发得很好,已成为广

石排康王庙

康王庙位于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上宝潭自然村,又名灵应祠。据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灵应祠碑记》记载,康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雍正年间、道光八年(1828)、光绪十四年重修。原为祭祀玄天大帝北帝的庙宇,后摆放康王神像,始称康王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九抬康玉出巡,民众活动丰富多彩。平时逢初一、十五,其他乡民到康王庙参拜,进香者甚多。庙为三开间三进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宽12.7米,长33.77米,面积约429平方米。康王为宋朝龙捷指挥使康保裔,在抵抗金兵牺牲后-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现存建筑保存良好,首进屋正脊陶塑工艺精美,正面有“光绪戊子年”、背面“宝玉号店造”铭文。庙内现存康王神像为清光绪十四年以前造像,抬康

塘尾李氏宗祠

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香火缭绕,供祖宗享用。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

宝卿家塾

宝卿家塾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建于清代。坐西向东,总面阔8.61米,总进深9.43米,占地面积约81平方米。院门为八角形红石框门,屋分三间,左侧为厨房,中屋设0。宝卿公讳钰,字铨江,号宝卿,清国学生(监生)。民国初年,宝卿之子祖璋(字澍仁,别字冀南,曾执掌云岗社学,创立追远堂小学)扩建祖居,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匾额。家塾内有一方石碑,详细记载了家塾建筑的来历。该家塾装饰大量的木雕构件、琉璃花窗等,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家塾及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亮德书房

亮德书房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建于清代末期,由塘尾李氏四房李礼佳建造。坐北向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55米,总进深11.29米,占地面积约119平方米。右侧开门通天井,正房两次间设0,天井正面墙及左侧墙设绿琉璃花窗,花窗两侧有灰塑及对联,花窗两侧设侧门通冷巷。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房内的雕花门扇、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术水平。它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乡镇书房、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平书房

乐平书房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清代由村人李乐平兴建。二层楼阁式建筑,坐北向南,总面阔15.97米,总进深8.97米,占地面积约143平方米。正面开三门,内部壁画精美,彩画、木雕、石雕甚多。二楼保留有一面木隔墙,墙上的门窗均有精美木雕,并题有对联:“低看湖水天机畅,远眺云山眼界宽”。李乐平为塘尾李氏四房后裔,在广州和香港分别有利昌机械厂及船运公司。该书房装饰精美,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乡村书房、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石排镇燕窝村,山体由红沙岩组成,宽约2公里。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一座大采石场,所产红麻石(亦称-石)是古代东莞境内重要的建筑材料。在燕岭采石场遗址上,经数百年开采残留下来许多深潭峭壁,形成各种奇异的景观,人们据其形状命名,有“天女散花”、“十八间房”、“鳄鱼潭”、“飞鼠岩”、“了哥墩”、“鱼跳龙门”等著名景点。燕岭的石壁、石柱,呈暗粉红色,石形奇特,燕岭之石有如天外飞来,形成一种派山之势;山体中有无数神奇的石潭、石室,千姿百态。此外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已成为游人寻幽探古的好去处,通过这里可了解古代采石场的开

梅菴公祠

梅菴公祠:塘尾上班李氏十二世祖李梅菴的家祠。始建于明万历前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装修。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设二塾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9.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41.2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七房厅与墩睦堂

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龙眼岗贝丘遗址

龙眼岗遗址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庙边王村龙眼岗西南坡。年代为商时期。文化层厚0.7米,内含较多贝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器座、纺轮等,罐类以折肩、凹底或圈足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梯格纹、菱格纹、叶脉纹、云雷纹、条纹、漩涡纹及弦纹等。石器有梯形锛、双肩锛、戈、环、芯等。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李景通的家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首进设二塾台。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中坑王氏大宗祠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峙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牌拥氖。故敲鞔铩W郧宕亟ㄖ料衷诘睦挝蓿栽谄渖狭粝赂鞲鍪贝挠〖#贝雎缜逦杀妫训玫氖鞘品簧嫌小凹吻焓哪曛星铩钡奶饪碳窃兀怯芯约?/p>

李凤池民居

李凤池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60号,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重修。坐北向南,为三间两进两廊三合院布局,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总面阔20.33米,总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次间设0,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于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该民居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隆文阁

福隆文阁位于石排镇石排大道福隆路段旁,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年间重修,是村里的风水塔。文阁坐东向西,为楼阁式青砖塔,塔身为红石基础,高2.475米。文阁原为7层,清末年间拆减了2层,因此,塔的造型和比例有别于其它塔。文阁为双檐式八角形结构,底层每边长2.445米,周长19.56米。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隆当铺

福隆当铺位于石排镇福隆村福隆圩下街2号,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石排镇福隆村福隆圩下街2号。

谷吓文阁

谷吓文阁位于石排镇谷吓村太和东路,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至10米及围门,左、右以周围民居围墙为界,后以围墙为界。面积85.57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2-10米不等。面积294.39平方米。

埔心古塔

埔心古塔位于石排镇埔心村上汴村小组,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边线外延5米为界。面积162.92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北向西至规划路,向南至绿化地,向东至民宅。面积848.08平方米。

埔心村古建筑群

埔心村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埔心村,与塘尾明清古建筑群相邻,位于塘尾村的东北面。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以王姓聚居的村落,村内保留了一大批明、清年间的民居、祠堂、炮楼和部分围墙等建筑,主要建筑包括王氏大宗祠、王氏宗祠、云岗社学、洪圣宫、大炮楼等。其大多建筑为三开间三进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以红石为柱、础,青砖筑墙。古建筑群内祠堂、民居、巷道、围墙保存基本完好,部分建筑的历史价值较高和建筑风格独特是埔心古建筑的一大特点,对于研究明清古建筑和东莞民居、村落布局有很高的价值。埔心王氏大宗祠:在石排镇埔心村。始建年代不详,坐南向北,前后三进,长44米,宽14.5米,面积为638平方米。宗祠面阔五开间,硬山顶。首进明间及次间屋脊有博古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