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历史沿革

南宋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隶属新会潮居都;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今中山市)管辖,称潮居乡;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改乡坊都,潮居乡改为黄粱都;光绪六年(1880),黄粱都改为黄粱镇;至清宣统二年(1910)改镇为区,称香山县黄粱镇为第八区;1925年香山县改称中山县;1930年改第八区为黄粱区,属中山县,新会县第八区改为睦洲区;1931年黄粱区改为中山县第八区,睦洲区改为新会县第八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3月,中山县第八区仍称旧名;新会县第八区划出龙泉、睦洲、大沙、五权乡成立新会县第九区;1953年6月,原中山县第八区分为第八区和第九区,原新会县第九区的三权乡分为7乡;1955年8月,中山县第八区改为乾务区,第九区改为南门区,新会县第九区改为睦洲区;1957年撤区并乡,撤乾务区,并为乾务、白蕉、荔山三个大乡;撤南门区,并为斗门、赤坎、六乡三个大乡;撤销睦洲区7个乡,并为上莲、横粉、大沙、竹银4个大乡,同年建立新会县大沙示范农场;1958年8月,乾务乡改为前进人民公社,荔山乡改为荔山人民公社,白蕉乡改为白蕉人民公社,六乡乡改为长征人民公社,赤坎乡改为赤坎人民公社,斗门乡称幸福人民公社,同年10月,小公社合并为大公社,统称“斗门大公社”,横粉乡、大沙乡属新会县睦洲人民公社;1959年,撤销斗门大公社,设立乾务公社、白蕉公社、斗门公社、三灶公社、万山公社;1965年从中山县划出白蕉、斗门、乾务三个人民公社及平沙农场,新会县划出西安、上横2个人民公社及大沙农场,设立斗门县,隶属佛山地区;1983年划归珠海市管辖,仍称斗门县;2001年4月4日改称斗门区,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