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历史沿革

南宋时,属古海乡。

明、清代称黄旗都。

民国元年(1912年)后,称第九区。

1949年11月,成立中山县第九区人民政府,驻大黄圃。

1950年4月,中山县第九区分出三角、浪网、民众组建第十区。

1953年3月,分设黄圃镇,成为中山县3个区级镇之一。

1957年2月,从大黄圃分出南头乡。

1958年10月,小黄圃和高黎从大黄圃分出划归顺德县。

1966年8月,从黄圃公社分出阜沙乡,成立阜沙公社。

1986年11月,撤区并镇,原黄圃镇与黄圃区合并为黄圃镇。

黄圃镇特产

黄圃腊味

传统的岭南人有句俗语:秋风起,食腊味。就是说,每年农历立秋之后,北风送爽之时,民间中制作腊味季节到来了。市场的摊档里,一串串、一排排挂起的各式腊味制品,在灯光的辉映下,玛瑙般的鲜亮,流光溢彩,浓浓的腊

黄圃腊肠

“黄圃腊肠”远近闻名,风味与众不同,故一到腊味季节,很多人都买黄圃出产的腊肠作佐膳、送礼。据说清朝末期,黄圃墟上有个卖猪肉粥的固定档口,一向生意平稳,档主人称老洪“腥”(“腥”是土话的读声,意即先生

三顺生饼

三顺生饼铺始建于1933—1934年间,长年对饼食的制作深有研究,材料纯正优质,所制作的各种饼食品质油亮,尤以制作的月饼皮薄,馅靓、外观好、口感好、价格实惠,深得客户喜爱。饼食是黄圃人数百年来的节庆习

大魁黄沙蚬

黄圃大魁水道是有名的“黄沙蚬”产地,蚬肉鲜美可口,人们用蚬肉、腊肉粒、韭菜炒作馅料,用生菜包着吃,也是黄圃的一道特色菜。

横档风鳝

风鳝是鳗鱼的一种,每年的秋冬季节游到咸淡水域觅食,也正是捕获的时机,横档村就有一片这样的水域,因此横档人也善于捕捉风鳝。每年秋末冬初,可以到横档村品尝风鳝。风鳝的肉质嫩滑结实,多食不腻,可用蒜头炒、焖

关家尾头菜

黄圃镇关家尾坊出产的头菜也是一种饮誉省港澳的特色食品。民国初期,坊人周安康用晒干、盐渍的方法,制成一种清香甘爽的食品,名为“关家尾头菜”。自此以后,这里的群众都习惯于秋冬季节加工头菜出售。时至今日,仅

黄圃镇名人

罗若愚

罗若愚(1901—1945) 原名罗顺球,黄圃石军沙七宅村人。出生农民家庭,少年时在大黄圃读私塾左派廖仲恺到中山九区大黄圃宣传革命,发动农-动。

梁锡鸿

梁锡鸿(1912—1982) 出生于大黄圃(今黄圃镇)乡绅家庭。被誉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一生跌宕起伏。从小由黄圃知名塾师授教,入读广州培正中学附属小学和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并参加图画班习画,12岁

叶国尧

叶国尧(1908一1968)祖籍顺德县桂州镇。其父叶圣传为中医,在中山县大黄圃悬壶济世,故叶国尧出生于大黄圃。叶国尧少年时在顺德县大良中学读书。1934年叶国尧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化学学士学位。当

刘崇龄

刘崇龄(1911—1997)字禹畴,香山县人,清宣统三年(1911)2月16日出生。民国20年(1931)上海大厦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中山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广东省政府公报总、-政工局宣传设计委员、社会

叶国平

叶国平(1919—1941)大黄圃人。中医叶圣传之子,中山纪念中学毕业。民国30年(1941)农历七月二十凌晨,日军百余人入侵大黄圃,搜捕无辜群众500多人,囚于天后庙(今黄圃粮站)。叶国平不幸被日军

郭大同

郭大同(1913.10~2002.10):原名郭章兴,曾用名郭晖、郭洪,大黄圃三社人,抗日英雄,1948年,两广纵队成立,郭大同担任两广纵队教育长。不久,郭大同被送往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其时,叶剑英任华

石冰

1951年10月出生,女,黄圃永平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副院长、一级法官。所负责的民庭,连续多年高标准完成审判工作任务,1999年结案率达92%,是历年结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