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历史沿革

夏代,为冀州大陆地。

商代,为棘津地。

西周,位于冀州东部、兖州西界。

春秋,为晋国棘津地。

战国,为赵国东阳地。

秦,为信郡地,属巨鹿郡。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广川县地置枣强县,属清河郡。

甘露四年(前50年),属信都郡。

东汉,省枣强县为广川县,属清河国。

三国魏,复省广川县置枣强县,属安平国。

晋,省枣强县入广川县,属渤海郡。

北魏,并置枣强、广川二县,属长乐郡。

太和十八年(494年),割枣强、广川二县地置索泸县,三县都属长乐郡。

北齐,省广川、索泸二县,并入枣强县,仍属长乐郡。

北周,袭北齐制。

隋代,复置广川县,改名长河县,移属平原郡,而枣强先后属长乐郡、冀州和信都郡。

唐武德初年,枣强属冀州,循属魏州。

天宝初年,属信都郡。

乾元初年,仍属冀州。

五代后周,废长河,专置枣强县。

北宋初,建置如后周,熙宁元年(1068年),省枣强县为镇。

熙宁十年(1077年),复置枣强县,属冀州,隶武安军节度。

金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冀州,仍隶武安军节度。

天会十年(1132年),县治由旧县村迁至刘马村,即今县城址。

元代,属真定路冀州,改隶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真定府冀州,隶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燕南道,洪武二年(1369年),属如初,改隶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属如初,仍归隶燕南道。

永乐元年(1403年),始定为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县。

清代,改冀州为直隶州,枣强属之。

民国元年(1912年),仍袭清制,本县属直隶省冀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一律改称县,各县隶于省。

民国三年(1914年),本县属大名道,后废道改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改为省、县两级制,枣强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河北省划为十七个督察区,枣强属第十四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立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县城为界,枣强县分为枣南、枣北两个县。

枣南县先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署、第五专署、第六专署及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枣北县先后属冀南行政主任第三专署、第五专署及冀鲁豫行署第五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枣南、赵陈县(原枣北县)合并,复置枣强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专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五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1月,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1月,枣强县、衡水、武邑、冀县合并,为衡水县。

1961年5月,衡水县又分为衡水县,冀县。

原枣强县、冀县,并为冀县。

属石家庄专区。

1962年1月,复置枣强县,仍属石家庄专区。

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枣强属之。

1967年12月,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枣强属之。

1996年7月,撤销衡水地区,设立地级衡水市,枣强改属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