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历史沿革

秦代属上谷郡、代郡,西北为匈奴地。

汉代属上谷郡(治今怀来县)、代郡,北部为乌桓、鲜卑地。

三国魏、晋因之。

隋代属涿郡、雁门郡。

唐代属妫州(后改武州,治今宣化区)、蔚州,北部为突厥地。

辽改属归化州、奉圣州、蔚州。

金属宣德州(归化州改,仍治今宣化区)、桓州、蔚州、奉圣州。

元代置宣德府(治今宣化区),西北部置兴隆路(治今张北县)。

明代置宣府左、右、前卫,后称宣府镇(均治今宣化区),北部属开平卫、大同府。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宣府镇改为宣化府。

清雍正二年(1724),设张家口厅,管理口外蒙旗事务。

清宣统元年(1909),京张铁路通车,张家口的商业及市政建设由桥西发展到桥东并形成较大商埠。

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府侨治张家口。

1928年,国民党政府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府驻地。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张家口,继而扶持汉奸于品卿等在宣化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

1939年,日伪置张家口特别市,属伪蒙疆自治政府。

治所即今河北张家口市。

后废。

1945年8月,张家口解放,复置张家口市,属察哈尔省。

1946年8月,复置张家口市,为晋察冀边区政府驻地。

1948年,张家口第二次解放,恢复张家口市。

1952年,设立张家口专区,辖原察哈尔省划归河北省的张北、赤城等16个县。

1955年,撤销宣化市,其行政区域并入张家口市,张家口市第一区更名为桥东区;第二区、第三区合并为桥西区;第四区更名为七里茶坊区;原宣化市庞家堡矿区更名为张家口市庞家堡区;原宣化市下花园矿区更名为张家口市下花园区。

1958年,张家口市改为县级市,划归张家口专区。

1959年,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

1961年,恢复张家口专区的建制,张家口市改为县级市,由张家口专区领导。

1963年撤销宣化市,其行政区域并入张家口市。

1983年,张家口市升为地级市,改由省直辖,张家口地区的宣化县划归张家口市。

1989年,撤销张家口市茶坊区和庞家堡区,将原茶坊区分别划归张家口市桥东区、桥西区管辖,将原庞家堡区划归宣化县管辖。

1993年,张家口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下辖13个县和4个区。

2024年1月,撤销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县,成立新的宣化区;撤销万全县,成立万全区。

撤销崇礼县,成立崇礼区;将原宣化县的大仓盖镇、东望山乡划归张家口市桥东区管辖,将原宣化县的沙岭子镇、姚家房镇划归张家口市桥西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