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口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5公里处,面积128平方公里,分温泉、盘古、沁河、愁儿沟、白涧沟五大景区,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观68处,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景区现有猕猴12大群3000余只,而且是地球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2002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4月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景区。景区内的阳洛山上植被茂盛,有丰富的原始次生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据查,这里有太行猕猴20多群,3000余只,近几年开辟了猕猴园,经人工驯化400多只,能招之即来,与游客嬉戏,照相,颇具情趣。近年来,在五龙口东发现的温泉,常年水温53度,最高可五龙口猕猴群达72度,经
东逯寨三皇庙位于五龙口镇东逯寨村北2.5公里太行山支脉凤凰岭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东西18.4米,南北17.5米。现有三皇殿、广生殿、山门、照壁等。三皇殿为主体建筑,为明代单檐歇山式筒拱券仿木结构无梁殿砖石建筑。前檐平板枋雕云龙、凤凰、云纹、人物、禽兽等图案。东西稍间平板枋上雕刻“拉弓射猎”、“持叉捕鱼”等生活场面,拱眼壁板间雕刻观音、八仙、莲花等,檐下为砖制五踩斗拱。广生殿为硬山筒拱券无梁殿砖石建筑。整个庙寺均就地取材,以凤凰岭附近褐色砂石建筑。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三皇殿。省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杨焕成先生对这座很重要的明代道教建筑考察后评价,三皇殿属典型的中原地区明代中
荆浩墓位于市区东北的五龙口镇谷堆头村东南150米处。冢高3米,周长15米,墓前之碑为济源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10月所立。碑高2.7米,宽1.1米,厚0.3米,正面上刻“中国水墨山水画大宗师荆浩之墓”,后为《重修荆浩墓记》,其中曰:“浩卒于沁水之谷堆头,其冢本屹然特立,杂树环耸……惜坏于-之年,垄前旧有石碑,供桌,早经毁弃,幸遗基尚存。今政府提倡民族文化,弘扬传统艺术,倍思前贤之功,故拨款重修其墓,以彰世人,以励来者。”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济源市)人,五代后梁时杰出的山水画家。生卒年月不详。少时博通经史,善属文。后避乱世退藏不仕,隐于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专力于山水画创作,悟古人画,采吴道子、项容二人之画特长,有笔有墨成一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渠首系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历代修建广济渠、广慧渠、利丰渠、永济渠、兴利渠,并在渠首修闸门,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现存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和都江堰、郑国渠开创于同一时期,属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根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的实践,其功效一直利泽至今。渠首
位于五龙口镇里河村东南3公里,沁河东岸,马鞍山下。1977年由济源县辛庄公社建筑。电站上层机房,东墙上用水泥塑写毛体“马鞍山电站”(行书),其水源来自马鞍山北侧的渠首新截取的沁河。河水冲动机器后于机房下层向西泄流。马鞍山电站是济源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五小工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曾造福一方,至今仍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