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设九州属荆州地。
《尚书·禹贡》(战国时期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载“荆州之域”。
《尚书·禹贡·九州考》(梁启超著)载:西至宜昌府之巴东,是荆州之界也。
《禹贡锥指》(清·明渭著):荆之西界,无可见。
约略言之,自巴东逾江西南为建始、施州。
夏末商初。
属廪君巴国地。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与焉。”周。
西周至春秋中期,属夔子国。
春秋中期至战国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属楚国南郡巫县。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著)载。
巴东县,周,夔子国。
战国,属楚。
《湖北省建置沿革》(蔡东藩著)载:巴东县,楚之巫郡也。
秦。
属荆州南郡巫县。
《古今图书集成》载:秦汉皆巫县地,属南郡。
汉。
西汉,属荆州南郡巫县。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属永宁郡巫县,建安六年(201)属巴东郡巫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属固陵郡巫县。
《华阳国志》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分巴东郡为三郡,以鱼腹(亦为人复,今奉节)为固陵郡,郡治白帝城。
三国。
蜀章武元年(221)蜀,宜都郡地。
吴黄武元年(222年)蜀吴猇亭之战后刘备兵败后并入吴,属吴北荆州建平郡巫县。
郡治秭归东。
清同治版《巴东县志》载:初属蜀,后入吴,隶北荆州建平郡巫县。
《三国会要》(杨晨著)载:魏立北巫县,《明帝纪》作巫县,(汉巫县境属南郡,有巫山,有白帝城,且南及巴东、建始、恩施等县)。
吴永安三年(260)属荆州建平郡地。
晋。
晋太康元年(280)属荆州建平郡巫、秭归县地,郡治巫县。
南北朝。
南朝。
宋,泰始五年(469)属益州建平郡归乡县,时置三巴校尉于白帝城,立府,郡治在今旧县。
齐,建元二年(480)属巴州建平郡归乡县。
北梁,普通六年(525)属信州信陵郡归乡县,郡治移至今五里堆。
陈,太建二年(570)属信州信陵郡,州治安蜀城,郡治今五里堆。
北朝。
周天和三年(568),属乐乡县。
《湖北省建置沿革》载:泰始五年(469)分荆州之巴东、建平,益州之巴西、橦梓,三巴校尉于白帝城,以孙谦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立府以镇“三峡蛮”。
普通六年(525)分置建平郡,秭归、归乡(今巴东)、新浦(今建始)三县置信陵郡,属信州。
后周天和三年(568)废郡,县改名乐乡县。
隋。
隋初(589)属信州乐乡县,废郡,州治白帝城,县治从五里堆移回旧县坪。
开皇十八年(598)乐乡县更名为巴东县,属信州,州治白帝城,县治旧县坪。
巴东县名始后无更名。
《天和郡县外志》(唐·李吉雨著)载:后周天和三年(568)废郡,县改名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巴东。
清同治版《巴东县志》载:隋曰巴东,自是县名无改。
唐。
大业三年(607)属梁州巴东郡,郡治人复(亦称鱼腹,今奉节)。
武德二年(619)属山南东道归州,是年夔州分置归州,州治秭归。
天宝元年(742)属山南东道巴东郡,郡由归州改,郡治秭归。
乾元元年(758)属山南东道归州,郡复为州。
五代:属前蜀归州,后唐同光三年(925)?5)属南平归州,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归宋。
宋。
北宋乾德元年(963)属荆、湖北路归州,咸平二年(996)分为荆湖北路。
南宋建炎四年(1130)属夔州路归州,绍兴五年(1135)属荆州湖北路归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属夔州路归州,淳熙十四年(1187)复,十五年(1188)又隶夔。
宋乾道年间(1165-1173)县治从江北旧县坪移至江南金子山麓。
清同治版《巴东县志》载:唐设采访使,宋设安抚司,初隶湖北路,后改隶夔州路。
俱归州巴东郡。
元。
至元二十年(1283)属湖广行省归州。
至正十五年(1355)隶属四川行省归州。
至正二十四年(1364)属夏主明玉珍地。
明。
洪武九年(1376)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巴东县。
隆庆四年(1570)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归州。
《明史·地理志》载: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归州、巴东县,洪武九年(1376)改属夷陵州。
隆庆四年(1570)还属。
清。
顺治元年(1644)属南明(朝)归州。
康熙三年(1664)属湖北布政使司荆州府归州。
康熙中期直隶于荆州府。
雍正七年(1729)属湖北布政使司归州直隶州。
雍正十三年(1735)属湖北布政使司荆宜道宜昌府。
《清史稿·地理志》载:明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旋设湖广巡抚及总督。
顺治三年(1644)分置湖北布政司,领湖入,并设湖北巡抚。
巴东县,属湖北布政使司荆州府归州。
康熙中,直隶荆州府。
雍正六年(1728)属直隶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宜昌府。
《湖北省建置沿革》载:湖北布政使司,荆宜道,宜昌府,巴东县。
明嘉靖版《巴东县志》载:元,分巴东为新化二县,(今属野三关镇境内)属归州。
明,初属夷陵,后并新化为一县属归州(分巴东为新化二县,嘉靖后明清通志、县志均所未录)。
明末清初,野三关以南属容美土司地。
《容美土司史料汇编》载。
容美土司(今鹤峰县)辖地扩展至巴东南部,包括今杨柳池、连田、小龙、支峒、野三关、清太坪之桃符口、三里城、南潭、长滩、绿葱坡、南方岭。
设有长官司、副长官司、参将、千户、族长、舍把等土官。
明嘉靖年间,巴东知县为遏制容美土司扩展其辖地,遂设连田关、石柱关、野厢关(今野三关)巡检司和金鸡口红砂堡、施建要道八十里杨柳荒及三尖观召化堡。
中华民国。
《湖北县政概况》、《鄂西志稿》载:民国三年(1914)废府制,直隶湖北省。
民国四年(1915)属湖北省荆州南道。
民国十一年(1922)属湖北省荆宜道(一说为1921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隶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直隶于湖北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复隶属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3日解放后,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
1970年属湖北省恩施地区。
1983年12月属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从老城迁至黄土坡新城。
1993年4月州更名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隶属关系未变。
2002年9月,县人民政府驻地从黄土坡新城迁至西瀼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