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春秋时属楚,秦时属黔中地。
汉高祖五年(202),建孱陵县,县域辖有今公安、石首、监利和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南县、华容等地,属五陵郡。
县城在柴林街(今夹竹园镇齐居寺村),又名孱陵街。
汉元始二年(2),分孱陵置华容县(今监利、石首和湖南华容等地)。
汉元始八年(8),王莽建立新朝,改孱陵县为孱陆县。
汉建武元年(25)县名恢复为孱陵县。
建武六年(30),高成县(今松滋市)并入孱陵县。
建武十六年(40),分孱陵置作唐县(今湖南安乡、澧县、津市等地)。
汉建安十四年(209),刘备领荆州牧,驻军油江口,改孱陵县为公安县。
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派大将吕蒙袭取荆州后,任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候,又复县名为孱陵。
晋太康元年(280),分孱陵立江安县。
县城设二圣洲(今江陵沈家洲)。
晋咸康三年(337),于孱陵县内侨立松滋县,属河东郡。
后为荆州属县。
南北朝刘宋末年,二圣洲县城为江水冲毁,改迁油江口,取名梅园。
梁正平元年(548),改江安县为公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将孱陵县和永安县(侨县)并入公安县,改名为公安镇(不久复为县),属荆州总管府南郡;同时改作唐县为孱陵县,属澧阳郡。
唐天宝元年(742),公安属江陵府江陵郡。
上元二年(761)属江陵府。
后梁开平元年(907),公安属荆南节度使管辖。
后唐同光三年(925),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江陵。
公安县为南平国属县。
北宋初年,公安属荆湖北路江陵府,后更名为荆南府。
南宋建炎四年(1130),公安县升为公安军,置镇抚使。
绍兴五年(1135),撤销公安军,恢复公安县建置,属荆南府。
元天历二年(1329),公安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上路总管府中兴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公安属湖广行省荆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公安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
明崇祯元年(1628),梅园失火,县城被毁,迁城椒园(今窑头埠)。
崇祯七年(163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逼近荆州,迁城于祝家岗(今斑竹垱镇同和村)。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将新城全部烧毁,县城迁回椒园。
清顺治五年(1648),县城迁斗湖堤。
顺治八年(1651),县城迁回祝家岗。
康熙三年(1664),公安属湖北布政司荆州府为第二县(1911年辛亥革命前隶属未变)。
同治十二年(1873),松滋县境江堤溃口,洪水漫及公安,县城被水淹没后即迁唐家岗(今南平镇)。
民国三年(1914),属荆南道。
民国十年(1921),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6)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略军第一次轰炸南平,官署城墙全部被炸毁,县政府迁驻狮子口。
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政府迁驻王家厂(今狮子口镇王家厂村)。
同年6月,再迁支苏堡(今章庄铺镇境内)。
民国三十三年(1944)县政府移驻申津渡。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10月,县政府迁回南平。
1949年属荆州专区,县人民政府驻南平。
1953年,公安县所辖大美垸、六合垸和虎渡河西北起大至岗南至黄山头之岗堤以东地方(简剑虺啤靶』⑽鳌保┗榫=亍?/p>
1955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荆江县并入公安县,县人民政府设在斗湖堤,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65年,石首县的藕池镇划归公安县。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的批复》国函〔1994〕99号,公安县属湖北省荆沙市领导。
1996年12月至2024年12月,公安县属湖北省荆州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