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历史沿革

商置权国。

西周属权国、那处。

春秋、战国属楚,秦汉西置编县、当阳,东置云杜、郢县。

三国前期属魏,中期属蜀、吴,后期属吴。

晋属南郡。

南北朝西魏废帝元年(552)属鄀州。

隋东境属竟陵郡,西境属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长林县属荆州。

恢复鄀州,治乐乡县,恢复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章山入郢州。

八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

贞观八年(634)废鄀州、乐乡县入襄州;废章山县入长林县。

建中三年(782),析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荆门县名始此;长林县治南迁至澡湖西岸(见政区大典荆门卷)。

因荆门山得名,属荆州郡。

天福五年(940)置荆门军(治当阳)。

军署移上泉岗(今子陵北),属江陵都督府。

不久,军废。

后周显德二年(955),废乐乡县,北境入宜城,南境入长林县。

北宋建隆三年(962),长林县移治蒙山东(今荆门城),为荆门城设治之始。

开宝五年(972),复置荆门军,治长林县,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

熙宁六年(1073),军废,当阳、长林属江陵府。

元祐三年(1088),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二县,属今湖北路。

大观元年(1107),荆门军治南移于鸦雀铺南坡。

靖康元年(1126),长林县治随荆门军南迁澡湖长林城。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废当阳县入长林县,荆门军回迁鸦雀铺南坡岳飞城;十六年(1146),荆门军及长林县治迁回蒙山东,恢复当阳县。

端平三年(1236),荆门军移治当阳,属江陵府,仍领长林、当阳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领当阳、长林县。

次年,府治移至长林县。

天历元年(1328),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仍领长林、当阳县。

长林县自治澡湖西岸移至广坪港石垱。

明洪武九年(1376),降荆门州为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

次年,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十三年,升荆门县为州,复当阳县为属县。

嘉靖十年(1531),升安陆州为承天府,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仍领当阳县。

清顺治三年(1646),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领当阳县属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安远二县。

1912年改荆门直隶州为县,属湖北襄阳道。

1927年废道属湖北省。

1932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36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0年日军占据荆门城,治所移驻三泉沟河(今宜城市刘猴镇陈湾)。

1945年日军投降,县治迁回荆门城区。

1949年荆门解放,属荆州专区。

1979年析荆门县城关镇及近郊东宝公社、牌楼公社、革集公社、车桥公社设荆门市。

县、市同属荆州地区。

1983年撤荆门县并入荆门市,改属湖北省辖。

1985年5月,设立东宝、沙洋两个县级区。

1996年12月,京山县、钟祥市由荆州市分别划归荆门市管辖和代管。

1998年12月,沙洋撤区建县。

2001年3月,荆门市掇刀区成立。

2001年10月,以原五三农场地域设立屈家岭管理区。

2024年12月成立漳河新区,托管东宝区漳河镇、掇刀区双喜街道。

202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京山县、设立县级京山市,由荆门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