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漳县志》记载,南漳源于春秋时期,曾用罗国、庐戎国、楚地、伊庐县、中庐县、临沮县、上黄县、新安县、建武县、武平县、武昌县、安武县、新安县、义清县、左安县、开南县、归仁县、重阳县、思安县等名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建制南漳。
直至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合中庐、南漳二县为南漳县。
南漳在隋朝时期属荆州襄阳郡。
唐朝时期属襄州。
五代时期属山南东道之襄州。
宋朝时期属京西南路襄阳府。
元朝时期属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朝时期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
清朝时期属湖北省布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时期先后属安襄郧荆道、鄂北道、襄阳道、湖北省、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月襄阳境内基本解放,南漳属桐柏区第三专署汉南办事处,7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6月属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8月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68年1月属湖北省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属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地市合并,属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改称襄阳市。
1949年1月南漳全境解放,辖城关、武安堰、报信(辖刘集、安集)、巡检、长坪、石门(辖龙门、石门)、石桥(今薛坪)、东巩共8个区。
1950年4月设城关镇、武安镇,原城关区所辖农村设沐浴区,武安堰区所辖农村设九集区,报信区改为刘集区,全县共8区2镇。
1951年5月,8区2镇划分为15区2镇,即沐浴、涌泉、九集、石门、赵店、李庙、长坪、石桥、薛坪、板桥、巡检、肖堰、东巩、刘集、河沿区和城关镇、武安镇。
1955年4月,石桥区并入薛坪区、赵店区并入李庙区,全县15区2镇合并为13区2镇。
1956年10月,涌泉区并入九集区,石门区并入沐浴区,板桥区并入巡检区,东巩区并入肖堰区,河沿区并入沐浴区、刘集区、九集区,原李庙区、长坪区、薛坪区所辖区域不变,全县合并为8区2镇。
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区改为人民公社。
全县辖8个人民公社、2个镇。
1960年3月,将原河沿区域内县干部农场改建为国营清河农场(区、社级),隶属襄阳专员公署农垦局管理。
1961年4月,人民公社仍改为区,区下设人民公社(俗称小公社),全县8区2镇。
1965年10月,板桥从巡检区划出设板桥区,全县为9区2镇。
1975年7月撤区并社,沐浴区的龙门、石门和九集区的老官、吴集(部分村)划出,成立龙门人民公社;刘集区的报信和肖堰区的大坪划出,成立葛公河人民公社,东巩从肖堰区划出,成立东巩人民公社,全县划分为12个人民公社,2个镇。
原区辖人民公社改称管理区。
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建制。
清河农场隶属关系划归南漳县管理,改为清河镇。
东巩人民公社改为东巩镇。
全县11个区、4个镇。
1986年1月清河镇仍改为清河农场。
1987年9月撤区并乡,沐浴区改为胡营镇,涌泉从九集镇划出设涌泉镇,安集从刘集镇划出设安集镇,赵店从李庙镇划出设赵店乡(后迁至闫坪改为闫坪乡),三景从薛坪镇划出设三景乡,转湾头从肖堰镇划出设转湾头乡(后迁至双坪改为双坪乡),雷坪从板桥镇划出设雷坪乡,峡口从巡检划出设峡口镇,葛公河镇迁至花庄改为花庄镇,全瞎灿?7个镇、4个乡,1个农场。
2001年3月,胡营镇并入城关镇,刘集镇、安集镇并入武安镇,龙门镇、涌泉镇并入九集镇,闫坪乡并入李庙镇,三景乡并入薛坪镇,雷坪乡并入板桥镇,峡口镇并入巡检镇,双坪乡并入东巩镇,花庄镇并入肖堰镇,长坪镇区划不变,全县合并为10个镇,1个农场。
1949年-1957年,南漳版图有两次变化,1949年5月将西南山区的重阳、马良、店垭3个乡划归保康县,面积为928平方千米。
1957年将九集区吴集乡的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襄阳县,面积为16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