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潜江属诸侯国中的楚国。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郡竟陵县辖地。

汉朝,设华容县,这里分属竟陵、华容县,直到南北朝。

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废华容。

554年,萧察被西魏立为梁帝(史称后梁或西梁),据有江陵周围地域。

从此,这里属于江陵县,历隋、唐而至五代。

857年,置征科巡院于白洑,五代高季兴据有荆南地,在白洑设安远镇。

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洑巡院为县。

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

县治设在安远镇(今王场镇西),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

1293年,县治迁至斗堤,即今园林街道城区。

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

1531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

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

1664年,分湖广为湖北省、湖南省。

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次年,改府为县,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

1925年废道,本县直辖于省。

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

1936年改属第四区,直到1947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

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

1943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河、襄南两行政公署及所辖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

襄河行政公署驻浩子口一带,襄南行政公署驻熊口孙家桥。

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

1949年7月,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街道)。

1988年5月,潜江撤县建市,仍隶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0月,由荆州地区行政公署辖治改为省直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