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改隶汉中郡,属梁州。

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安城为竹山。

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罗州为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4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改房州为房陵郡,治竹山。

唐初沿隋制。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县,属山南东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房州为房陵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房州,竹山属之。

五代时,上庸、竹山仍属房州。

宋初沿旧制。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省上庸入竹山,仍隶房州。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置金、均、房州镇抚使,属利州路。

宗绍兴五年(1135),隶襄阳路。

绍兴七年(1137),改隶京西南路。

绍兴十年(1141),置金、房、达、开安抚使,改属利州路,房州领房县、竹山2县。

元沿宋制。

顺帝至正二年(1342),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隶房州,属襄阳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改襄阳为府,领竹山、房县、上津、郧县等县。

明洪武七年(1374),省竹山入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

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

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设郧阳府,竹山属之,同时割竹山县西尹店社置竹溪县。

清沿明制。

圣祖康熙三年(1664),郧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领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6县。

宣宗道光元年(1821),割竹山、竹溪、房县之南乡置白河厅(柳林白河口)。

穆宗同治三年(1864)裁白河厅,复原制。

1928年全县始设区、乡建置,全县设10个区,180个乡。

1932年,实行保甲制度,全县下设9个区,107年联保,401个保,3957个甲。

1934年—1937年,全县并区,由9个区并为4个区。

1941年,裁区建乡,由4个区并为2个区,区公所分设保丰、官渡街。

24个联保改为1个镇17个乡。

县政府直辖城关镇、田家乡等7乡(镇);保丰区辖麻家渡等8乡;官渡区辖峪口乡等3乡。

1947年4,全县分设1个镇、8个区、11个乡,下辖224个保。

1949年1月,竹山县城解放,隶属陕西省两郧专区。

2月,组建东(文峰)、南(田家)、西(溢水)、北(沧浪)、中(城关)5个区,区下行政区划沿旧制。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建制。

全县共设8个区,1个办事处。

即城关区、溢水区、保丰区、永胜区、沧浪区、文峰区、田家区、官渡区、柳林办事处(1950年6月改为区)。

下辖197个乡,224个村。

1950年3月27日政务院批准,竹山县改属湖北省郧阳专区。

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竹山县划归襄阳专区。

1952年9月,全县改为1镇12区,区以序数命名。

即城关镇、一区(城郊)、二区(溢水)、三区(保丰)、四区(擂鼓)、五区(大庙)、六区(永胜)、七区(茅塔)、八区(沧浪)、九区(文峰)、十区(田家)、十一区(官渡)、十二区(柳林)。

区下设197个乡,3个区辖小镇。

1956年1月,改序数区为地?/p>

同年5月,全县由1镇12区合并为9个区,乡建置由个改建为93个,另设2个乡级镇。/p>

1958年11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由1镇9区改为12个人民公社,辖94年管理区,930个生产队,3483个生产小队。

1961年4月,恢复区建制,12个人民公社改为1镇11区,即城关镇和城郊、溢水、保丰、秦古、得胜、茅塔、沧浪、文峰、官渡、田家、柳林区,下辖95个人民公社,5个街道居委会,608个生产大队,2887个生产队。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郧阳专区,竹山县隶属郧阳专区。

1966—1967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兴起,大搞破“四旧”、立“四新”,凡带有“旧事物”性质的名称,都在破除之列,全县有5个区更名。

为了方便工作,1968年开始,先后将更改的区社名称恢复原名。

1970年,郧阳专区更名为郧阳地区,竹山县隶属郧阳地区。

1975年撤区并社时,将原来的区、镇组成24个社、1镇1矿,社为:潘口、溢水、太平、永红、黄栗、保丰、擂鼓、秦古、竹坪、大庙、得胜、三台、茅塔、双台、楼台、沧浪、文峰、深河、田家、略口、官渡、蒲溪、柳林、洪坪。

镇为:城关。

矿为:文峪硫铁矿。

1980年3月撤销文峪硫铁矿。

1980年将太平、永红两个公社分别更名为麻家渡公社、牌楼公社。

1981年2月将浦溪公社与官渡公社合并。

1984年6月,撤社建区,恢复乡政权。

全县设11个区(城郊、溢水、擂鼓、秦古、得胜、茅塔、沧浪、文峰、田家、官渡、柳林),2个县辖镇(城关、保丰),7个区辖镇(溢水、麻家渡、擂鼓、秦古、得胜铺、田家坝、官渡),85个乡(小漩、芦苇、青竹、霍山、三台、田湾、潘口、东川、金壶、松树、白龙、双桂、茶园、墩梓、牌楼、龙兴、双河、黄栗、红卫、双丰、新茶、护驾、鼓锣、红岩、桂花、水田、大溪、独山、尖山、武家、宽坪、竹坪、店坪、龙凤、金花、桂坪、大庙、全胜、花竹、庙垭、文峪、八道、复兴、桃园、花园、吉阳、水坪、茅塔、罗家、左吉、双台、楼台、挡鱼、兴旺、官坪、公安、治安、傅家、东钦、太河、长坪、天坪、茅坝、深河、两道、花栎、两河、金银、九华、峪口、吉鱼、三吉、新街、梁家、自然、百里、莆溪、大坪、白河、龙潭、公祖、屏峰、洪坪、民主、墨池)。

全县有484个村,7个居民委员会,3288个生产队。

1987年9月,撤区并乡,撤销区(镇)建制,将小乡(镇)合并为大乡(镇)。

全县划分为15个乡(潘口、竹坪、牌楼、黄栗、大庙、双台三台、沧浪、楼台、文峰、峪口、梁家、深河、柳林、洪坪),10个镇(城关、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秦古、得胜、茅塔、田家坝、官渡)。

下辖16个居民委员会,63个居民小组,501个村,3273个村民小组。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郧阳地区、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国函〔1994〕98号,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将原郧阳地区的竹山县划归十堰市管辖。

2001年4月,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时,撤销牌楼乡并麻家渡镇,撤销黄栗乡并宝丰镇,撤销峪口乡并上庸镇,撤销梁家乡并官渡镇,撤销茅塔镇并双台乡,撤销三台乡并潘口乡,撤销洪坪乡并柳林乡,撤销沧浪乡并楼台乡。

全县25个乡(镇)合并为9镇(城关、溢水、麻家渡、宝丰、擂古、秦古、得胜、上庸、官渡)、8乡(潘口、竹坪、大庙、双台、楼台、文峰、深河、柳林),下辖256个村(居)民委员会,1470个村民小组。

2009年12月,将田家坝镇更名为上庸镇。

截止2024年末全县下辖243个村(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