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顺五帝时期地域为三苗族的西北领地,夏商时期为庸国地,周武王伐纣,庸人从焉。
《尚书·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庸、蜀、羌、微、卢、彭、濮人。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西周地域属庸国,春秋前期地属庸国,春秋后期属楚,楚灭庸后在庸邑设上庸县,今竹溪县地属上庸。
《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楚大饥,……庸人率群蛮以叛楚。
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划楚。
……秦人、巴人从楚师。
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战国属楚之武陵县。
战国末属秦。
武陵县《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属益州。
县十二:……武陵”。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公十三年(前387),蜀取我(秦)南郑”。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肃王四年(前377),蜀伐我(楚),取兹方。
“兹方”指楚之汉中、上庸一带。
秦属汉中郡辖之武陵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武陵县,属汉中郡。
东汉末年废县,为上庸郡地。
三国时属魏,复置武陵县。
南朝齐析置新丰县,南朝梁再废武陵县,北朝西魏改新丰为上庸。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武陵县,属房陵郡。
贞观十年(636)撤武陵入上庸,仍属房陵郡。
宋开宝元年(968)省上庸入竹山。
明成化十二年(1476),分竹山县尹店社置竹溪县,属郧阳府。
县以竹溪河命名。
竹溪河因早年河流两岸多是竹林而得名。
清沿旧制。
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竹溪县属陕西省两郧专区。
1950年3月27日政务院批准,竹溪县划归湖北省郧阳专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郧阳专区,竹溪县改属郧阳专区。
1970年属郧阳地区。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郧阳地区、十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国函〔1994〕98号,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将原郧阳地区的竹溪县划归十堰市管辖。
1996年,竹溪县辖6个镇、14个乡:城关镇、中峰镇、蒋家堰镇、水坪镇、泉溪镇、丰溪镇、龙坝乡、洛河乡、丰坝乡、马家河乡、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鄂坪乡、天宝乡、龙滩乡、瓦沧乡、桃源乡、向坝乡、双桥乡。
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竹溪县辖7个镇、13个乡:城关镇、、蒋家堰镇、、中峰镇、水坪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龙坝乡、洛河乡、,鄂坪乡、汇湾乡、龙滩乡、天宝乡、兵营乡、新洲乡、马家河乡、瓦沧乡、桃源乡、向坝乡、双桥乡。
2004年末,竹溪县辖城关、蒋家堰、中峰、水坪、县河、泉溪、丰溪7个镇和龙坝、新洲、兵营、鄂坪、汇湾、天宝、桃源、向坝8个乡,13个居委会(注:此为湖北地方分类名录网数据;2004年湖北省民政厅公布数据是4个居委会)、295个村委会。
2005年末,竹溪县辖7个镇、8个乡。
共有4个居委会、293个村委会。
2010年,撤销龙坝乡,设立龙坝镇(鄂民政发[2010]30号7月)(十民政发[2010]97号)(溪政办发[2010]101号8月)。
2013年,撤销兵营乡,设立兵营镇(鄂民政发[2013]67号);撤销汇湾乡,散汇湾镇(鄂民政发[2013]70号)。
调整后,全县辖11个镇、4个乡:城关镇、蒋家堰镇、中逭颉⑺赫颉⑾睾诱颉⑷颉⒎嵯颉⒘诱颉⒈颉⒒阃逭颉⑿轮拚颉⒍跗合纭⑻毂ο纭⑻以聪纭⑾虬酉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