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属楚地,秦属长沙郡。
西汉属昭陵县。
三国属昭阳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阳县为邵阳县,郡治在今北塔区状元洲办事处北塔湾。
后晋天福(936~943)年间,改邵州为敏州、邵阳县为敏政县。
后汉复称邵州邵阳县。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邵州为宝庆府,至1912年,属荆湖南路宝庆府邵阳县。
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
1928年,复名邵阳县。
1938年,安乐镇更名安和镇,治所河街岭马皇庙(今邵水东路电脑城)。
1949年10月10日,邵阳解放。
10月13日将安和(今东风桥以东街区)、建治(今东风桥以西街区)2镇设立区级邵阳市,属邵阳县。
1950年10月19日,以邵阳县城关镇及祭旗、佘湖、板铺、城北、田江渡五乡为县级邵阳市,专区、市、县同城而治,分属邵阳县和邵阳市。
1951年3月7日,邵阳市郊区工作委员会成立,邵阳市田江渡、邵阳县观音庵乡和新滩镇划入郊区工作委员会。
1952年2月,陈家桥乡划入新邵县,境域分属邵阳县、新邵县和邵阳市、郊区工作委员会。
1953年3月,郊区工作委员会更名为邵阳市第四区。
1956年6月撤区并乡,田江渡、北江垅、新渡口和新滩镇并为江北乡,分属邵阳县、邵阳市、新邵县。
1958年9月,邵阳县茶元头乡、新邵县陈家桥乡和留田乡的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入邵阳市,并与江北乡合并成立江北人民公社,属邵阳市。
1962年10月,将原茶元头乡划入邵阳县,原陈家桥乡和原留田乡的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入新邵县。
1964年,设立郊区办事处,境域分属郊区办事处、邵阳县、新邵县。
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11月,邵阳县茶元头乡划入邵阳市;12月30日,设立东区、桥头区、西区、郊区,境内江北街道,属桥头区。
1978年1月,设立近郊、东郊、北郊三郊区,境域分属新邵县、桥头区和北郊区。
1978年10月,三郊区合并设立县级郊区,境内分属郊区、桥头区、新邵县。
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
1987年1月,江北乡与北塔乡合并为江北乡。
1987年2月12日,撤销桥头区,并入东区。
1996年3月,成立邵阳市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省级重点开发区)。
1997年8月,撤销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将新邵县的陈家桥乡划入北塔区。
北塔区辖原东区的江北街道和陈家桥、茶元头、江北、田江4个乡。
1998年4月,开发区的管理权下放给北塔区。
2003年1月,撤消江北乡和江北街道,调整设立新滩镇街道和状元洲街道。
2006年1月,邵阳市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更名为邵阳经济开发区;8月,北塔区和开发区“政区合一”,开发区的任务、职能划入北塔区。
2016年初,撤田江乡并入状元洲街道,撤茶元头乡并入新滩镇街道。
2015年11月,区划调整为状元洲街道、新滩镇街道、陈家桥乡2个街道1个乡。
2016年6月区划调整为状元洲街道、田江街道、新滩镇街道、茶元头街、陈家桥乡4个街道1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