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
秦属长沙郡。
西汉初属长沙国昭陵县。
汉平帝五年(5),封长沙刺王子刘赏为昭阳侯,侯城在邵水之阳。
王莽篡汉,侯国废。
东汉在侯国故地复立昭阳县。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
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昭阳为邵阳。
东晋咸和三年(328),省新城入邵陵,省丞阳入重安,新城、丞阳的名称从此在史书上消失。
隋迁邵阳县治于今邵阳市区。
唐邵阳县属邵州,五代晋天福中,邵州一度改为敏州,邵阳县改为敏政县。
宋复称邵州、邵阳县。
元属宝庆路。
明清时期仍属宝庆府。
1913年,邵阳县改称宝庆县。
1928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1949年10月13日,邵阳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2月16日,建立邵东县,因地处邵阳东部而得名,县治设两市塘。
1958年10月撤乡镇,建立17个人民公社。
1962年11月,全县划为9个区,80个农村人民公社,1个镇。
1977年12月1日,邵阳地区分为邵阳、涟源两个地区,邵东隶属涟源行署。
1983年7月,邵东改属邵阳市至今未变。
2024年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邵东县,设立邵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