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为楚洞庭郡地。
秦属洞庭郡地。
西汉属武陵郡临沅县地。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析临沅县南境置沅南县,属武陵郡,县至古城山(今常德市鼎城区西南70里)。
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县治迁至浔阳坪(今漳江镇镇江渡村)。
三国、两晋、南北朝均为沅南县。
隋唐五代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属朗州。
宋乾德二年(964),从武陵县析出置桃源县,因境内有桃花源而得名,县治沅水西岸(今漳江镇),属鼎州,后属常德府。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升为桃源州,属常德路。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属常德府。
清代因之。
1914年,先后为武陵道、辰沅道、第二行政督查区、第四行政督查区。
1949年7月27日,桃源解放,8月14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漳江镇。
是年,将民国时期的36个乡、镇划为8个区。
1950年增至10个区,乡镇未变。
8月,常澧区行政公署改为常德区行政公署,桃源属其管辖。
1952年8月划为18个区、291个乡、2个镇。
1953年6月,新建3个民族乡。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将291个乡、2个镇合并为48个乡、2个镇。
1958年9月,撤乡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25个,11月,调整为19个公社、2个镇。
1961年5月,湘西金矿矿区公社由沅陵县划归桃源管辖。
9月,建立9个区、调整为61个农村公社、2个镇公社。
1968年9月11日,成立桃源县革命委员会。
1977年5月,政区为9个区、2个镇、61个公社。
1980年12月7日,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建县、镇人民政府,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2月,公社改乡,建立人民政府。
是年,政区设9个区、9个镇、57个乡,1986年2月,新建2个民族乡。
12月,沃溪镇(原湘西金矿矿区公社)划归沅陵县管辖。
1988年1月,建常德市,桃源属其管辖。
政区划设9个区、8个镇、49个乡、2个民族乡。
是年,调整为8个镇、30个乡、2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