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楚洞庭郡地。
秦属长沙郡,置益阳县,以县治位于益水(今资水)之阳而得名,是为区境置县之初。
三国吴为衡阳、南郡地。
晋为衡阳、南平郡地。
南朝宋为衡阳、长沙、武陵、南平郡地。
梁置药山郡,辖药山、重华2县,约当今沅江市地;大部仍为衡阳、南平郡地。
隋废药山郡,为长沙、巴陵、武陵郡地。
唐为潭州或长沙郡、岳州或巴陵郡地。
五代为潭州、岳州、郎州地。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鼎州。
南宋乾道元年(1165)升为常德府。
元为天临、岳州、常德、澧州路地。
元贞初升益阳县为州,治今益阳,属夭临路。
明为长沙、常德、岳州府地,益阳州降为县。
清为长沙、常德府及南州直隶厅地。
1938年,属湖南省第一、第二、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0年3月,设第五行政督察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1949年7月25日,益阳专区成立,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城关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共6个县级政区,下辖35个区,9个镇、1244个乡。
1950年3月,益阳县城关区改为益阳城关区,升为县级区,直属益阳专区,9月益阳城关区改为益阳市。
2002年9月,撤销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4个农场,设大通湖管理区,由市直接管理。
2002年,朝阳经济开发区更名为益阳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
2024年末全市11个街道、7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