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盱台县。
西汉改盱台为盱眙县,属临淮郡;新莽时期盱眙改名为武匡;东汉初复名盱台。
三国属魏,西晋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盱眙郡,南朝齐并置盱眙县,郡县同治。
隋初废郡存县,隋开皇三年(583年)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并入盱眙县;大业初(605~618年)废州置郡,盱眙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西楚州,武德八年属楚州。
五代十国时期,吴杨溥大和三年(931年)升盱眙为招信军。
宋初属楚州,乾德元年(963年)属泗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四年降招信军为盱眙县,属濠州;绍兴二年(1132年)属泗州;十一年属天长军;隆兴(1163~1164年)初属金;绍定四年(1231年)复置招信军。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为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临淮府;二十年淮安府路治盱眙县;二十七年裁临淮府为盱眙县,属泗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凤阳府。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淹没,州治一度寄治盱眙;雍正三年(1725年)属安徽省泗州。
1914~1927年属安徽省淮泗道,1928年由安徽省直辖。
1932年5月属安徽省第七首席县长管辖区,同年10月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8年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0年成立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3年春盱眙、嘉山两县合并,成立盱嘉办事处。
1945年10月盱眙、嘉山恢复原县建制,盱眙先后属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
1948年6月属江淮第一行政区。
1949年10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同年县内津里、旧县、桑集、戴巷、女山、双山、潘村、紫阳、泊岗、古沛10村划归嘉山县。
1950年长淮区划归泗洪县。
1953~1954年,增设古城区、穆店区、老子山区、淮河港。
1955年2月21日属江苏省淮阴专区。
1956年4月淮河港、老子山镇、永弼乡龟山地区划归洪泽县。
1957年所辖100乡、4镇撤并为17乡(镇)。
1958年9月,十里营乡并入盱城人民公社。
1959年增设古城人民公社、三河农场、九里荒农场。
1961年增设林业、岗村,东阳3个人民公社。
1962年新设十里营、张洪、高桥3个人民公社。
1965年增设古桑人民公社。
1966年3月5日属六份合专区,1970年属六合地区。
1971年2月,属淮阴地区。
1980年,增设青山、王店2个人民公社。
1981年7月,增设有水冲港、洪山、马庄、新街4个人民公社。
1983年属淮阴市。
1985年,泗洪县鲍集、管镇、铁佛、兴隆4个乡和洪泽县淮河乡划入,1988年增设肖嘴以及仁集2个乡。
2000年,属淮安市。
2024年辖3个街道,10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