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属楚地。
东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属吴。
元王三年(前473)入越。
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又归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为九江王黥布封地;汉高祖五年(前202),属豫章郡柴桑县地。
王莽新朝(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柴桑县为九江亭。
东汉复郡县故名,隶扬州刺史部。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柴桑县属武昌郡。
晋永兴元年(304),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南北朝宋、齐时(420-502),仍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设汝南县,为寻阳郡治。
隋开皇九年至大业三年(589-607),先后属寻阳、彭蠡、湓城县。
唐建中四年(783),分立赤乌场;五代时,县地初属杨吴(907-937),隶镇南军辖下之江州浔阳县。
五代南唐昇元三年(939),升赤乌场为瑞昌县,治设桂林桥,隶奉化军(江州更名)。
北宋初,县属江南路江州。
北宋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江州属江南东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江州改属江南西路,瑞昌仍为其辖县。
南宋嘉泰三年(1203)县治移至湓城镇,属江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县属江州宣抚司隶扬州行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隶江西行中书省江州路。
明洪武九年(1376),属九江道九江府。
清沿明制。
1914年,划全省为四道,县属浔阳道;1926年,直隶省辖;1932年,属第三行政区;1935年,属第五行政区;1939年,属第九行政区。
1949年5月18日,瑞昌解放隶属九江专区。
1989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县级市,为九江市代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