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汉初期,松原市一带便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农业制国家——扶余国(都城长春),扶余国的农业、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开创了中国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
清代,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带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副都统驻伯都讷城。
伯都讷城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立伯都讷站,是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伯都讷驿站南20里处建新城,名伯都讷新城(今扶余镇),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置伯都讷厅,驻伯都讷新城,同时设分防巡检一员,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隶属伯都讷厅。
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年2月15日),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驻新城,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孤榆树屯巡检改设榆树县,由新城府领。
翌年4月,裁将军,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
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批准,裁撤伯都讷副都统。
民国二年(1913年)3月,改为新城县。
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奉令改称扶余县。
同年6月,西北路道改称滨江道,隶属滨江道。
民国六年(1917年)建国方略完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曾构想在松嫩两江交汇处设立一个“东镇”作为东北枢纽城,这里的“东镇”就是松原。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废止道制,由吉林省直辖。
东北沦陷后,隶属吉林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吉江行政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划归嫩江省管辖。
1949年5月,划归吉林省管辖。
1956年,隶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10月改隶白城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