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历史沿革

阜新市历史悠久,有少数朝代归中原王朝直辖,多数朝代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地,属边塞地区。

西周和东周春秋时期,有山戎、东胡人活动于此。

东周战国时期,燕长城横贯境内,燕长城以北仍属东胡,南部介于燕国辽西、辽东两郡之间。

秦代,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匈奴大败东胡,今阜新市属匈奴左地。

西汉时,属于汉王朝的刺史部,仍为匈奴左地。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王朝打败匈奴后,属乌桓地。

三国时,今阜新北部属鲜卑,南部属魏地。

西晋时,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北部属鲜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属西晋平州昌黎郡。

太康十年(289年),今阜新全境属慕容部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今阜新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政权占据。

南北朝时,今阜新为契丹辖地。

隋代,今阜新北部为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燕郡。

唐代,今阜新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唐河北道北部的营州。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今阜新北部为松漠都督府辖,南部仍属营州。

辽代初期,今阜新属上京道。

金代,今阜新南部小部分地区归东京路广宁府辖,今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彰武县全境属懿州管辖。

元代,今阜新北部一部分在中书省宁昌路辖境,南部为广宁府辖地,中间大部分地区属辽阳路。

明代洪武年间,今阜新分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北平都指挥使司。

正统、景泰年间,今阜新地区分别属泰宁卫和福余卫。

清崇德二年(1637年),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旗,后隶属于卓索图盟。

清顺治初年,清廷在今彰武县境地置官牧场,名杨柽木牧场,属盛京礼部。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养息牧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养息牧地区置彰武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土默特左旗境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

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

民国初年,仍延续清末建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阜新后,日伪当局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由阜新县境划出新邱、长营子、米家窑、海州、孙家湾和今阜新镇等地置阜新市。

同时,实行废县存旗体制,撤销阜新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管阜新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7日,成立阜新市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抢占阜新市区和阜新县、彰武县,成立国民党市、县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阜新全境解放;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成立,属辽北省。

1949年1月,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划归辽西省。

1954年6月19日,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归属辽宁省。

1959年,彰武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划归阜新市领导。

1960年5月,义县清河门、老爷庙两个管理区划归阜新市郊区领导,成立清河门镇人民公社。

1984年,设清河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