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境内有戎族活动。
【春秋时期】属山戎,后并入东胡【战国时期】初期为东胡地。
后燕(国)灭东胡,境内属右北平郡。
【西汉时期】初为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进出破左地,乌桓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境内属乌桓地。
【东汉时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乌桓之后,乌桓内迁,给鲜卑造成大发展的良机。
境内属鲜卑地。
【三国时期】鲜卑分成东西大部,境内属东部鲜卑。
【晋西晋时期】,东部鲜卑逐渐分化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势力,境内地属鲜卑宇文氏。
东晋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权,史称“十六国”,境内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时,境内属营州建德、冀阳两郡的平刚、柳城县。
北周时,北齐营州剌史高保宁未隆北周,境内仍为高保宁管辖。
西北与契丹接壤。
【隋代】在旧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开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
十八年(598)龙山县改为柳城。
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
境内属辽西郡柳城县,西北境与契丹接壤。
【唐代】境内南属营州都督府,西属奚地饶乐都督府,余部属契丹松漠都督府。
奚与契丹错居。
【辽代】统和二十五年(1007)于故奚王帐地(今宁城县)建中京大定府。
境内属中京大定府金源县(开泰二年[1013]置)、富庶县(开泰二年[1013]置),北部属大宁府高州三韩县(开泰中置)、恩州恩化县(开泰中置)。
【金代】承辽制,境内属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县、惠州惠和县,大宁府三韩县。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二十二年(1285)改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复改为大宁路。
境内属大宁路富庶县、金源县、惠和县、大定县。
【明代】初沿用元旧制。
洪武二十年(1387)废元制,置大宁卫,境内属大宁卫。
永乐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卫。
景泰以后境内属兀良哈三卫的诺音卫。
【清代】建县前,境内西南部承属承德府平泉州,东北部属承德府建昌县。
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东北境喀喇沁右旗旧牧地、建昌县之北境敖汉左、右、南三旗旧牧协轩建平县,隶属朝阳府。
【中华民国】1914年取消清朝旧制,设热河特别区。
建平县属热河特别区。
1928年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为日本侵占,建平县隶属朝阳六县指挥署。
1934年,六县指挥署撤消,建平县仍属热河省。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建平县属中共领导下的热中行政公署。
10月,建平县改属中共领导下的热辽行政公署。
1947年7月,热辽行政公署撤销,建平县属热河省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7月,热河省撤消,建平县划为辽宁省锦州地区专员公署。
1959年2月,划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
1964年3月,属辽宁省朝阳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5月改称朝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又改称为朝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4年9月,复建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建平县隶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