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建候城县,为军事重镇。

辽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在此筑土城,称沈州。

元元贞三年(1297年),在毁于兵火的沈州土城废墟上建土城,定名沈阳路。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土城改名砖城,改沈阳中卫。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建汗宫和王府,后由其子皇太极改建明城。

城内十字街改井字街,四门改八门,即抚近门(大东)、内治门(小东)、德胜门(大南)、天佑门(小南)、怀远门(大西)、外攘门(小西)、福盛门(大北)、地载门(小北);设钟楼(今沈阳路、朝阳街交叉点处)、鼓楼(今中央路、正阳街交叉点处),定城名盛京。

崇德元年(1636年),建皇宫和东华门、西华门。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钟楼、鼓楼间辟为商业区,时称四平街,又称中街。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王朝在城外建僚墙设八关(关名按前述八门之名称之,现沈河区内有四关,即大、小南关和大、小西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于城内设奉天省知府,下辖奉天府,称古城为奉天省城。

1938年1月1日,设立沈阳区。

1948年11月20日,沈阳区与浑河区合并,取沈阳区的“沈”字与浑河区的“河”字,定名为沈河区。

1952年2月,沈阳市进行调整时,将原南市区,北市区,北关区3个区10个公社(街道)划入沈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