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历史沿革

清代以前,今细河区境内为少数民族的牧地。

明末清初,蒙古族土默特部徙来驻牧,境内为土默特左翼牧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阜新置县后,境内属阜新县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阜新沦陷,今细河区沦为日本帝国义殖民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阜新置市。

今细河区所辖区域分属海州、兴隆、高山、城北、城南、红叶、东岗8个区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祖国光复。

同年9月,成立阜新市人民政府,今细河区境属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国民党军占领阜新地区,成立阜新市政府。

今细河区境内归属未变。

同年6月,阜新撤销市制,今细河区境再次划归阜新县辖。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18日,阜新全境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阜新市人民政府成立3个区公所,将西荒、沙海划归第一区(海州区),东瓦房、西瓦房、韩家店、五家子、塔子沟、高德营子、大坝沟、水泉划归第二区(孙家湾区),长哈达、金厂沟、胜利、台头皋划归第三区(新邱区)。

1950年12月,将阿金歹、金家洼子划归第三区。

1952年,将六家子、巩家洼子、八家子、玍海西北、户部营子划归第一区。

根据辽西省人民政府1953年12月“同意阜新市增设一个郊区的批复”,1954年2月,阜新市建立第四区(郊区)。

辖今细河区大部分区域。

同年4月,第四区选举21名人民代表组成代表团,参加阜新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5年11月,根据阜新市人民委员会〔民字〕《第106号通知》精神,阜新市第四区人民政府改称阜新市六家子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设乡,六家子区辖11乡35村。

同年12月,六家子区撤销,所属乡、村由阜新市人民委员会直辖。

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1959年10月,清河门公社由义县划归阜新市。

1960年5月3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辽(60)编字第503号批复,成立阜新市郊区办事处。

[7-8]1963年1月,阜新市郊区办事处改为阜新市郊区人民委员会。

1967年2月,阜新市实行军事管制。

同年4月,成立阜新市郊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1968年3月,阜新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12月,阜新市郊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召开,决定将阜新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新市郊区人民政府。

1984年9月,阜新市郊区更名为阜新市细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