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溪湖区位于本溪市的西北部,地处辽东半岛腹,东傍明山区,南接平山区隔太子河相望,西邻辽阳灯塔市(距灯塔市46公里),北靠石桥子开发区。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
面积区划 溪湖区管辖地域面积为312.7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4个涉农)。共有27个村委会、52个社区居委会。
民族人口 溪湖区有汉、满、回、朝、蒙古、锡伯、壮、苗等民族,总人口20.43万人(2024年)。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最多,回族人口超过万人,我区为全省第二大回族聚居地。
区域特点 历史文化比较悠久。溪湖区是本溪市的发祥地,旧称本溪湖,曾是本溪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溪”名称由来与溪湖区河西办事处境内一座“本溪湖”密不可分。溪湖区可考人文历史3000多年,人文和自然景观比较丰富,如本溪湖公园,怪石洞、慈航寺、张作霖行宫、牛毛岭地质公园和一些百年老字号等,使溪湖成为探寻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史的源头。宗教文化较为久远。本溪地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心都集中在溪湖区。是本溪工业文明的摇篮。溪湖地区煤炭、铁矿和石灰石矿等资源比较丰富,早在明、清时期既成为东北地区较重要的煤炭、冶铁基地。建国初期,溪湖以煤、铁、建材、化工等产品为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溪湖地区有本溪市最早开采的粘土矿、石灰窑,有最早建立的炼铁厂、水泥厂,上世纪末鼎盛时期,日开采优质原煤万余吨,已停产的本钢一铁厂内有现存国内最早的冶铁高炉。
气候资源 溪湖区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区,具有季风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寒暑变化剧烈,四季分明。一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 12℃,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3℃,冬季最低温度零下32.3℃,全年平均气温为7.8℃。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56天,冰冻期5个月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793.7mm,降雨最多集中的七、八个月。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00小时,日照时间占可照时间的50-55%。平均活动积温为3200℃,月平均温度9毫巴,积雪最深25c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600mm,全年以东风、南风、西南风为多,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为2.8米/秒,最大风速为21米/秒,四月份最大平均风速为3.7米/秒,八月份为少风季节。
水系与水资源 溪湖区内现有4条河流, 均属太子河水系。火连寨河,由北向南流淌,全长14.6公里,至溪湖入太子河,该河流为季节性河流。郑家河,发源于东风办事处三会场村,流经郑家,全长11.34公里。北沙河,是太子河右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在本溪境内的河长16.2公里。彩屯河,本溪市城市山洪沟之一,是太子河右岸一级支流,全长7.83公里。我区辖区内有3座水库,为东风水库、高程水库、转弯子水库,总库容177.88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溪湖区内物产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有铁、煤、粘土、石灰石、石膏、页岩、花岗岩等,尤其铁矿石资源极为丰富,有较高的开采价值。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石膏等。
森林资源 区内林业用地面积8527.28公顷,占区土地总面积的83.95%。森林蓄积量66.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0.71%。
耕地资源 区内耕地总面积510.33公顷,占总面积的3.69%。
历史文化。溪湖区是本溪市的发源地,是本溪工业的摇篮。溪湖区自然地貌十分独特,城中有洞、洞中有湖,森林覆盖率达41.9%,以东风湖、怪石洞、本溪湖公园和高程乡为主线的城乡特色生态旅游已蓬勃发展起来,构成了山、水、林、湖、洞一体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
宗教文化。溪湖区有汉、满、回、朝、蒙古、锡伯、壮、苗等民族。保留了多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是全省第二大回族聚居区。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在我区活动场所有14处。
钢铁文化。本溪湖工业遗址群浓缩了近现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主要包括本钢一铁厂遗址、1#高炉、保存完好的小火车、铁路线、百年历史的本溪湖火车站、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彩屯竖井、劳工房、肉丘坟等十几处文化遗址,这些工业历史遗址分布集中、历史久远、内涵厚重、体系完整、风格独特,已形成完整的“链条式”工业历史产业带,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其历史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国内罕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