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彰武地域在燕国的统治范围之内。

在燕昭王时,派大将秦开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千里之外,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彰武属燕国辽西郡与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边界地区。

秦汉、三国时期,政区仍沿燕国之旧势,彰武东部为辽东郡无虑县北境,西部为辽西郡临渝县所辖;先与匈奴左部为邻,后来成了乌桓、鲜卑族的游牧地。

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武帝大康六年(285年),鲜卑族统一辽东,继之又统一了东北。

其间,虽有高句丽强占辽河以东地区,但其余大部仍属鲜卑慕容部统辖范围之内,彰武即属鲜卑慕容部。

北朝时期,从北魏开始,尽有北燕辽河以西之地,并设营州治于龙城(今朝阳)。

此时,彰武处营州域东北境,东魏、北齐、北周也都沿而未改。

隋唐两代,彰武在隋代属辽西郡,在唐代为营州都督府的营州域东北境,契丹部落经常入据。

五代与北宋时期,原游牧于辽西地区的契丹族兴起,并于契丹神册元年(916年)建立辽国,先后与五代、北宋南北对峙。

辽建国后,设五京分领州县,彰武地区为上京道和东京道辖。

具体到州县设置,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在今彰武西北设有山河县,在山河县境内建有遂州城。

此外,在今哈尔套与塔营子(辽懿州)间,还先后设有宁昌县、顺安县,都应辖有今彰武地域的部分地区。

金朝于1125年灭辽朝后,今彰武地区归金朝管辖。

金沿辽宋州县制,废止了山河县,将今彰武西部地区划归北京路的懿州灵山县、东部地区划归东京路的沈州辽滨县管辖。

元朝于金天兴三年(1234年)灭金,统一全国后,确立了行省制,并在辽阳设管辖东北及东西伯利亚的中书行省,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将灵山县并入顺安县入懿州。

自此,彰武地区隶属辽阳行省懿州顺安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政权建立,实行了司卫所制度。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广宁后屯卫,彰武属广宁后屯卫管辖。

明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治迁到义州(今义县),彰武地域被废为边徼。

这期间,建州女真族兴起,在收降蒙古贵族的基础上,势力发展到今彰武地区。

清崇德二年(1637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杜尔笔山下(今高山台山)王家后身选址,修都尔鼻城,并视此为南征大明、北征蒙古的“全辽管钥”。

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彰武地域设为官营的养息牧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该地设县治,并因其地处柳条边门彰武台边门外,故称彰武县。

设县之后,彰武县隶属于新民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划归奉天省直辖。

民国初,彰武隶属于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划归奉天洮昌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辽宁省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北沦陷后,初期隶属伪奉天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隶属于伪锦州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辽西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彰武县并入辽北省,隶属于辽北省五专区。

同年6月,辽北省设辽吉区行政公署,彰武县被划归辽吉区行政公署一专区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31日,辽鉴行政公署撤销,彰武县仍划归辽北省五专区辖?/p>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辽北省建制撤销,彰武县划归辽西省辖。

1954年7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彰武为辽宁省辖。

1956年2月,辽宁省设立锦州专区,彰武归锦州专区辖。

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销,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彰武县始归阜新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