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今站前区西部的荣魁里、互助里、菜市里称为东营子。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东营子筑有三义庙。
此外境内还有唐官屯(今中兴里)、邰家屯(今富强里)、贺家屯(今南光里、南窑里一带)和牛家屯(今劳动里)等几个居民村落。
咸丰十一年(1861年)5月,营口代替牛庄开为通商口岸后,英、法、美、日、俄、瑞典、荷兰、挪威等国在东营子的三义庙附近设置领事馆,欧美洋行、银行也集中于此。
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在此区域内设置了山海常关(俗称东海关)。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俄国将东中铁路支线从大石桥延伸到营口牛家屯,并在牛家屯修建火车站和码头,使今东风街道办事处的劳动里、道叉子里和牛屯里一带成为居民集聚地。
1900年8月4日,沙俄借镇压营口义和团运动之机,军事占领营口,在区境内建立俄国军事统治机构——“营口民政厅”(今八田地里),站前辖区随营口为俄国占领区。
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营口,并强行在今站前区境内开辟“新市街”为日本居留民地,站前辖区随营口为日占领区。
1906年12月,日本归还营口,营口海防同知厅和奉锦山海关兵备道重新回归营口,站前辖区随营口重新隶属于清政府管辖。
1909年前,区境内隶属于盖平县,1909年建立营口直隶厅后改属之。
1913年,营口直隶厅改为营口县,区境内除“满铁附属地”外均隶属之。
1938年,营口县改为营口市,区境内设有大和区、绥定区、东昌区和振兴区(6条街)。
1946年4月,国民党统治营口时,将大和区改为复兴区,并实行保甲制,区域内设16个保公所。
1948年2月,营口第三次解放,再次组建营口市民主政府,废除旧区划,建立繁荣、幸福、胜利、河北、工农、车站、建设、民主等8个区。
站前区境内设车站、建设和民主区。
1949年8月,撤销区建制,成立17个公安派出所,实行警政合一制,区内设车站、建设、益民、八田地、三楼5个派出所。
1950年,恢复区建制,以序数命名,设立五个区,站前区为第一区。
1956年7月,撤消一至四区,成立工业、车站、建设、八田地、渔市、得胜、西市场、胜利和清华等九个办事处,第五区成立郊区公所,划为路南、农场、花英台3个乡,辖27个村。
1957年,营口市内调整区划,设站前、新华、西市3个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
站前区下设工业、车站、建设3个街道办事处。
站前区之名也由此沿用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