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历史沿革

早在4000年前,察哈尔右翼后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时期,今旗境内先后为荤粥、鬼方,猃狁等古代氏族部落游牧或狩猎属地。

战国时期,为匈奴属地。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旗境属雁门郡。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秦王朝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十三监察区,又称十三州。

今旗境仍属雁门郡。

魏黄初元年(220年),今旗地属鲜卑游牧地。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硅。

建元登国,迁都盛乐,旗地改属跋硅所辖。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突厥族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旗地皆入所辖范围。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契丹王朝置西京(治所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行政区,称西京道(辖今旗境)。

金天德二年(1150年),金王朝改原辽西京道为西京路都督总管府,今旗境属大同府宣宁县辖地。

元至元八年(1271年),今旗境内西南归集宁路,北部归兴和路,直属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元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北元时期,今旗境先后仍由内蒙各部所控制。

清朝时期,清王朝编察哈尔八旗,今旗境属右翼正红旗,右翼正黄旗驻牧之地,直属察哈尔都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察哈尔右翼正黄旗第九苏木(原哈彦忽洞苏木)西南,距白音察干镇东南7千米处建喇嘛寺院1座,俗称“阿贵庙”,蒙古语称“赛恩宝音图苏莫”,康熙皇帝赐名“善福寺”。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改归绥观察使,所属十二抚民厅改为县制,抚民厅原设同知、通判等官职均改为知事,原察哈尔八旗所设“五厅”改为县,仍归绥远城将军监督节制。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2日,傅作义赴集宁,命彭毓斌部反击进犯红格尔图、土牧尔台镇伪西北防共自治军王道一部2000余人,毙敌过半。

至此,拉开红格尔图战役的序幕。

同年11月18日,傅作义部在红格尔图打败伪军王英部,共毙伪军官兵数百名,击毁敌机2架,并缴获大量物资,红格尔图战役宣告结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察右后旗解放。

在农区建立了人民政权机构—陶集县人民政府(今红格尔图镇),在牧区建立的人民政权机构是正黄旗北六佐办事处(今哈彦忽洞苏木阿贵庙)。

1954年3月3日,根据政务院令,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同时撤绥远省建制,原辖区域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

随后在解决绥东地区旗县并存问题时,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承认历史、照顾现实、解决问题、达到团结”的方针,于同年3月17日撤销中心旗、正黄旗、镶兰、镶红联合旗和陶林县制,改划为察哈尔右翼前、中、后三旗。

原绥东四旗中心旗改划为察哈尔右翼后旗,隶属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领导。

1955年9月15日,旗人民政府从平地泉迁至土牧尔台镇。

1957年10月1日,将集宁县大西沟、十号、贲红、高茂、曹不罕、高玉良、黄羊城等7个乡划归察哈尔右翼后旗管辖。

1958年4月2日,察哈尔右翼后旗隶属乌兰察布盟管稀?/p>

同年6月,将四子王旗的海青花、三井泉、大西村、土城、明乐等乡划归察哈尔右翼后旗。

1971年3月,察哈尔右翼后旗人民政府从土牧尔台镇迁往白音察干镇。

2003年12月,乌兰察布撤盟设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属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