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历史沿革

西汉高帝十年(前197年),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地区置陶林县(东部都尉驻所,治所约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境),隶属云中郡。

东汉时期,属匈奴地。

魏晋时期,为鲜卑拓跋氏居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旗境基本属抚冥镇(治所今四子王旗境)镇戍区内。

隋朝时期,为突厥沙钵略可汗所治都斤山之北境。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永徽元年(650年),今旗境先后分属于云中都督府、桑乾都督府。

五代时期,地入于辽。

辽天庆元年(1111年),今旗境属西京道丰州富民县(治所今呼和浩特市太平庄乡白塔村)东部地。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今旗境大部属大同府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境)辖地。

元朝时期,今旗境东部偏南隶属集宁路,以中部隶属于偏北的净州路,其西南一隅隶属丰州。

明朝初期,为南北交争之区。

洪武八至九年(1375年—1376年),今旗境属官山卫。

隆庆五年(1571年),今旗境属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领阿拉坦汗顺义王管辖地。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编属察哈尔右翼镶蓝、镶红旗辖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隶属察哈尔都统。

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镶蓝、镶红旗境南部设置宁远厅(今凉城县),隶属山西朔平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宁远厅灰腾梁以北地区,设置陶林厅(辖境相当今旗境大部地区),隶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陶林厅改县。

民国三年(1914年),陶林县及镶蓝、镶红等绥东四旗均划归察哈尔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陶林县划归绥远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将察哈尔右翼镶蓝、镶红等旗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同年10月,陶林和察哈尔右翼镶蓝、镶红等旗县沦陷,均归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所设巴彦塔拉盟统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进入大滩(今旗境大滩乡);同年9月21日,在大滩成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第一个动委会(即武川三区动委会)。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春,陶林县动委会成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建立陶林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撤销陶林县动委会,县政府隶属绥中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复归绥远省管辖;同年10月,陶林县和察哈尔右翼镶红、镶蓝旗解放,绥蒙政府派云治安、王宏烈等到镶红、镶蓝二旗开展工作,改造日伪旗公署,经过选举产生镶蓝旗自治政府,镶红旗也建立临时旗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按照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章程分别成立镶蓝旗支会(主任)、镶红旗支会(主任),组织开展自治运动;在国民党军队占领陶林、镶蓝、镶红旗后,镶蓝旗、镶红旗政府在原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旗保安队坚持斗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6日,陶林县、察哈尔右翼镶蓝旗、镶红旗再次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陶林县和镶蓝、镶红2旗相继成立旗、县人民政府,镶蓝旗、镶红旗隶属绥东四旗蒙旗办事处。

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察哈尔右翼镶蓝、镶红2旗合并,组建为镶蓝镶红联合旗(驻八苏木),隶属绥东中心疲ㄕ炱旄纳瑁?/p>

1954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陶林县和绥东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建制,设立察哈尔右翼中旗。

以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的第一区、第三区的山子、大南沟两个乡及十一苏木的东西营子村和陶林县西半部的5个区为基础,将卓资县北部的金盆、转经召、三道沟3个乡及东胜乡的一半地区划入,为察哈尔右翼中旗的行政区域。

旗人民政府由卓资山迁驻陶林城(今科布尔镇),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

1956年4月5日,将旗属前进、勇士两个乡划归卓资县。

1958年4月2日,察哈尔右翼中旗划归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管辖。

同年5月20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武东县建制,将广益隆、麻迷图、义合隆、蒙古寺、大滩、明旺泉等乡划归察哈尔右翼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