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鄂托克前旗地区属北地郡。

西汉初期,为匈奴占据地。

元朔二年(前127年),属朔方郡。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今旗境为南匈奴等部统辖地。

三国、西晋时期,为羌族政权统辖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羯石氏)、前秦(氐苻氏)、后秦(羌姚氏)等所辖朔方郡地。

太元十六年(391年),魏据地。

夏国龙升三年(409年),今旗境属夏(匈奴铁弗赫连氏)辖幽州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旗境东及东南部属夏州阐熙郡,境内置长泽县(今城川苏木境内);南部属西安州大兴郡;西部属薄骨律镇。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今旗境约属西安州五原郡、阐熙郡。

北周时期,属夏州总管府弘化郡、盐州五原郡。

隋大业八年(612年),今鄂托克前旗旗境东及东南部置有长泽县(治所今城川苏木),隶属朔方郡;境西部属灵武郡怀远县;中部属盐州郡五原县。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今旗境东南置长泽县(治所今城川苏木),隶属夏州;今旗中部南境置有白池县(治所今二道川乡北大池附近);今旗西部属灵州辖地。

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治所由延恩县迁移至长泽县(今旗城川苏木),隶属夏绥节度使;今旗境中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和盐州。

南吴天祐五年(908年),今鄂托克前旗东南置宥州(治所今城川苏木),隶属定难节度使,今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今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今旗东南部仍置宥州(今城川苏木),属定难节度使夏州。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今旗境东南仍置宥州,属定难节度使,今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今旗境东南仍置宥州,隶属定难节度使夏州,今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

西夏贞观十一年(1111年),今旗东南置宥州、嘉宁军司驻地(今城川苏木),有白池城(今旗二道川北大池附近)。

[20]元至顺元年(1330年),今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以东地区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辖地;西部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

旗境有察汗淖尔皇室封地。

明朝初期,属东胜卫。

正德五年(1510年),今旗境属蒙古鄂尔多斯万户。

万历十年(1582年),今旗属“袄儿都司”。

清顺治七年(1650年),编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即鄂托克旗,包括鄂托克前旗)。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派蒙汉骑兵支队进驻旗境二道川、三段地、马场井地区,并派出大批干部进入该地区,成立三段地工委(对外称蒙民招待所)。

同年10月,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并创建三段地、二道川苏维埃政府(设主席),辖马场井、召皇口子、葫芦素淖、洪山塘、东壕5个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夏,中共少数民族工委派人到三段地将蒙民招待所、苏维埃政府、各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合并成立三段地蒙汉抗敌后援会(设主任),受陕甘宁边区三边特委领导。

三段地等地区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

[21]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8日,鄂托克旗自治政府筹备处成立。

年9月7日,鄂托克旗政务委员会成立。

150年5月,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成立,今鄂托克前旗区域为当时鄂托克旗南部五、六、七、九、十一区的辖地。

1956年,鄂托克旗撤区。

1980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析鄂托克旗南部行政区域,设置鄂托克前旗建制,并增设敖勒召其镇,为旗人民政府驻地。

<